杜甫的“济世梦” □汪清龙

西安日报 2018-03-21 09:24 大字

提起“诗圣”杜甫,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他那卓越的诗歌创作成就,其实他的济世抱负同样远大,只可惜,由于奸臣当道,杜甫一生入仕艰难、仕途坎坷、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最终留下了一声声千年长叹!

唐太极元年(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义一个“奉儒守官”、富足优越的官宦之家。拥有晋代名将杜预十三代孙、武周宠臣杜审言之孙的显赫家世背景,杜甫的血管里自然流淌着跻身仕途、光宗耀祖的血液,青年时期就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梦想。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首次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名落孙山。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还年轻,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及至天宝五年(746年),在先后担任奉天令、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支持下,结束在吴越、齐赵等地十年壮游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杜甫,对求取功名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便只身前往长安,追寻心中的梦想。与杜甫结下深厚友谊的大诗人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经历,或许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但他还是步其后尘、满怀信心地来了。

翌年,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出现了,唐玄宗下诏,天下艺者均到长安应试,大唐的青年才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杜甫更是不想错过十年等来的机遇,做了精心充分的准备,他志在必得。但凡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醉心享乐、懈怠朝政的唐玄宗一次“广纳贤才”的作秀而已,加之奸相李林甫从中作梗,严设三关筛选阻挠,这出闹剧最终以“参加应试的士子们全部落选”而收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李林甫还厚颜无耻地禀告唐玄宗“野无遗贤”,竟得到了玄宗皇帝的默认。

此后杜甫想离开长安,做一位与世无争的诗人,但又不甘心,那份维护世代官宦家族尊严的责任感促使他留了下来。既然科举之路行不通,杜甫不得不另辟蹊径。他以个人才华和诗作作为敲门砖,过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四处投赠干谒,期盼得到达官显贵们的赏识、推荐和重用。

杜甫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作,向家世显耀、祖辈官至宰相的长安尚书左丞韦济毛遂自荐,结果石沉大海。他又创作了《赠翰林张四学士》的作品,赠答当朝驸马张垍,同样没有得到什么回应。他还先后结交李林甫的女婿、攀附杨国忠的亲信,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杜甫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直接向皇帝投匦献赋了。所谓“匦”,实际上是一个方形的盒子。武则天掌权时期开始设立四种“匦”,其中“延恩匦”为“怀才自荐”所设。天宝十年正月,杜甫作了《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于南郊》三赋,硬着头皮投入“延恩匦”。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三篇文采斐然的文赋,让玄宗皇帝眼前一亮,居然获得“待制集贤院”的特殊恩典,杜甫似乎等到了时来运转的机会。谁知,接下来“命宰相试文章”,皇帝再降的恩泽顿时化为泡影,杜甫又一次栽倒在李林甫手上,连个芝麻大的小官也没得到。看来,只要李林甫活在世上,就没有杜甫等青年才俊的出头之日,奸臣误国不浅啊!杜甫并不气馁,此后几年间,又先后几次献赋,都以失败而告终。

对一位有志男儿来讲,还有什么比报国无门更让人感到失望、沮丧和痛心的呢?屡试不第,干谒无果,献赋失败,杜甫穷尽了办法,看尽了脸色,受尽了屈辱,在长安度过了漫长的十年。那十年,人生的黄金时期,他却耗在了无望的入仕挣扎之中,值得?不值?他给不出答案。不过,此后杜甫的诗歌创作,明显地从兼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唐朝诗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或许是杜甫的诚心和付出感动了上苍,天宝十四年,杜甫终于被任命为河西县尉。他没有就任此职,而是由朝廷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从杜甫“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诗句来分析,并不是后一官职比前者好到哪里去,而是他认为县尉处在逢迎上司、盘剥百姓的位置,与其对任职平台的期望不符。两相比较,他宁肯接受兵器库管那个所学无用之职。

这年秋天,杜甫返回妻儿暂住的奉先省家。面对小儿子被活活饿死的残酷现实,强烈的功业挫败感和对亲人的歉疚感同时袭上心头。是啊,一位心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大爱情怀的盛唐诗坛领军人物,却连自己的儿子也养不活,不由得让他心灰意冷,感慨万千。

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半年之后,潼关失守,玄宗皇帝仓皇西逃。杜甫也带着一家人,匆忙逃往北边鄜州的羌村避难。天宝十五年夏季,当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的消息时,杜甫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投奔唐肃宗李亨。唐肃宗被朝野寄予荡平叛匪、中兴大唐的厚望,更承载了杜甫实现济世抱负的期盼。杜甫在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并押往长安,低微的官职反而成了他的保护色,他没有被囚禁,而是逃脱了叛军的魔爪。至德二年(757年)四月,衣衫褴褛、满头白发的杜甫,冲破艰难险阻抵达凤翔,终于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对杜甫的忠勇和才华赞赏有加,任命他为左拾遗。杜甫“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对这个向皇帝谏言的官职十分满意和珍惜,“晚出左掖”是对他勤勉履职的真实写照。

不过,上任不久,杜甫就因为宰相房琯指挥平叛作战失败而被罢相一事极力辩护,让皇帝龙颜大怒,唐肃宗下令三司查办杜甫。多亏宰相张镐从中说情,杜甫虽勉强保住了左拾遗的官职,但肃宗皇帝从此对他不再重用了。乾元元年(758年),皇帝再降旨,将杜甫贬往华州。

随着在仕途中奔波日久,杜甫逐渐看透了官场的污浊之气,辞官念头在他的头脑中悄然滋长。乾元二年,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带家眷,出关中过秦州奔同谷,几经辗转到达成都,在他的“忘年交”诗友、两次镇蜀的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接济下,于城西的浣花溪边搭建起“浣花草堂”,也称“杜甫草堂”。尽管仅有三间草庐栖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却仍心系天下苍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呐喊,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苍天可鉴!

广德二年(764年)后,杜甫先是被严武举荐任检校工部员外郞,后又被邀入严府担任幕僚。也许是不能再次融入官场生活,杜甫两次辞去官职,仍回到“浣花草堂”那个安妥身心之所。永泰元年(765年),严武英年早逝,杜甫彻底失去了依靠,生活重又陷入“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的窘迫境况,迫不得已离开客居六年的四川,再次踏上往湘渝等地颠沛流离的迁徙旅程。大历五年(770年)冬天,在贫病交加中,一代“诗圣”怀揣难圆的济世梦想,卒于潭州驶往岳阳的小船之上,终年五十九岁。

新闻推荐

潼关县创造“三大环境”做实基础服务发展

阳光讯(李娜王荣记者李保锋)今年,潼关县将继续加大力度创造“三大环境”,进一步做实生态环保、城乡建设、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服务发展。一是创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坚持铁腕治霾,加快生态治理,加强...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