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7岁参加抗战,王绍武爱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阳光报 2017-10-30 01:09 大字

实习记者 王孟颖

抗战老兵王绍武说:“抗战时,保住了陕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踏实认真工作,这就是我这辈子的总结”。

白骨露野的那条路,至今不能忘却

见到记者时,老人步履维艰地走出房间,隔着一米的距离,就已向记者伸出饱经风霜却温和有力的双手。这位垂暮的老人说起自己两次因病被迫在行军途中离开队伍,又在第三次怀着满腔抗战救国的热血入伍,回忆起扛着比肩的汉阳造,奔赴前线的日子,眼神满是奕奕神采。

“至今追忆让我不能忘怀的是从平凉到会宁那条白骨露野的道路。1939年日本轰炸西安时,15岁的我和同学决定了,一起参军吧,打日本!在国家使命的号召下,我们自愿参军保家卫国。抗战时期,物资匮乏,除了军装,每个士兵只能在大衣和毛毯中挑选一件物品,我选择一个大衣,晚上脚蹬到大衣袖子中,反着的大衣可以盖到身上。”老人在讲述艰苦的环境时,面容平和,嘴角不时上扬。

可当想起数九寒冬的腊月,一人一双草鞋踏着冷水、冰雪步行从平凉走向会宁。在行军路上,冻死的人就挖个坑被埋到路边的时候,老人眼中泛着泪花,不时用纸巾擦拭眼角和鼻子。

到了前线,时刻准备牺牲

回想到1942年第一次上战场的经历,老人语气中多了一份坚定与慷慨大义:“那是夏暑的时候,我是51军97师289团的,我们师在潼关与布防在山西的日本军队正面作战,我们团设立在第三防线。战斗连着打了三天两夜,潼关以内的老百姓都跑了,整座城市的房子都空了。为了做好战斗准备,老百姓碾场的石磨都被我们用来当做防御工事,我们安排在团部外面围成一个防线,时刻准备战斗。第三天清晨,我们团接到命令撤退。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我们九死一生回到了渭南。回到渭南以后,继续布防,随时准备整修后再上前线。”

讲到服从命令撤退时,老人表示感觉自己活下来很幸运,但是更多是对战友的一份愧疚。“战斗打了三天,上了前线,就做好了时刻牺牲的准备。哪怕赤膊上阵,我也敢于真枪实弹的与敌人斗争到最后一刻。我这辈子第一个骄傲就是,虽然没直接肉搏战,但是我们阻击了日寇没有进潼关,保住了陕西。”讲到这里,王绍武老人的眼泪顿时汹涌而出,眼神里透露出军人的赤胆忠心。

解放后,军人气质践行到工作

解放后,王绍武老人就开始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工作。“这些年来,我踏踏实实为国家尽到我应有的责任,作为一个公民,中华民族一份子,我有责任承担应尽的责任,这是我第二个骄傲。”老人如宣誓般清晰响亮道出。这些用来宣誓的语言,深深烙刻在老人的心中、血液中、行动中。

今年重阳节恰好是王绍武老人94岁生日。早上不到10点,侄子、侄女等亲人赶来给老人祝寿。老人告诉记者,为了参与《阳光报》组织的座谈会,特意将家里中午11时的聚会推到了下午两点。“2015年,你们在大华1935搞的抗战老兵笑脸摄影展活动,举办的非常好,对下一代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我去看展览的时候,好多小孩围着我要合影。前两天,一接到韩老师的电话,儿子问我去不去,我说一定去!哪怕我去走一趟,一定要感谢这些关注我们老兵的爱心人士。”

万波: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水韵江南投资人吴济翔律师介绍,为了接待好抗战老兵,酒店拿出江南招牌菜,从江苏老家快递发来鱼籽,河豚等。三位老兵笑着说,“没吃过,第一次吃这个……”员工们听后都很激动。这些老人胸前挂满的勋章,标志着他们的与众不同。

《阳光报》总编万波说,14年抗战,铸就了一段血与泪的历史。而铸就这段历史的抗战老兵群体,正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慢慢消亡,《阳光报》当年征集到的笑脸图片资料永久记住了他们的灿烂瞬间,而他们还需要更多的人关心。重阳节祝福老兵,希望更多的人关心老兵,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新闻推荐

当好“公路卫士”捍卫陕西东大门 ——市公路管理局代字营超限运输检测站工作侧记

他们是治超员,治理着超载超限;他们是治超员,维护着公路桥梁安全;他们是治超员,捍卫着国家财产。他们头顶国徽、身穿制服,站立在远离繁华城市的偏远公路上,无论白天黑夜,注视着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迎面扑...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