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寻访坑儒谷坑儒谷 雍小英
五月中旬的一个黄昏,我到达洪庆镇的坑儒谷。彼时天色渐晚,天地之间蒙上了一层灰布,整个谷内雾气沉沉,显得空茫又开阔,无边无际的感觉。下了公交车踏上村路,我们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十米开外的门户前路边立着一个大理石碑,“洪庆堡村”几个大字正对路边。来到石碑前,两个古稀老人蹲在砖瓦房门前抽旱烟,有一声没一声地说着什么,并不为我们的到来吃惊或者停下来问上几句,千百年来或许每天都有外地人来此走访,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我们也就不便打搅,直接站在石碑前认起文字来。黑面白字已经有些斑驳,石头的一角也破损了,读着有些费劲。
碑文大致这样记述:洪庆堡村处临潼县境内,西南东三面与灞桥区接界,西距西安城15公里,北至临潼县城八公里。秦始皇坑儒于此。古称洪坑后世避讳转音称洪庆。汉名愍儒乡,唐建旌儒庙于此,遂称旌儒乡。秦至明清此地为蓝田至潼关必经之地,又有洪庆河流经其南,故聚居成村落。河之南设集市贸易地称街子。明清筑城堡封三面,仅有西门城内分南北二街,有马道相通,清咸丰年间,村人鉴于坑儒之不祥,刻兴文堡三字于城门,楣城毁于1958年大跃进中,洪庆堡民国特为斜口镇辖,解放后属韩峪乡人民公社,时称洪庆堡大队又称向阳大队,1983年公社制度止,遂恢复洪庆堡之名,全村现有914口人,占有耕地980亩,分为四个村民小组,村委会为村民自治机构。
一个承载着重大历史惨案村子的千年历史仅有这三百字就概括了。一个村子的变迁就是一个民族大历史的缩影。作为陕南人来到关中平原上,八百里秦川的辽阔苍茫应该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可是当我看到“914口人”时,自然想起了两千年前的那场大屠杀,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么恐怖的地方能有多少人敢在这里活呢?
之后沿着右侧的村路向田坝里走。走了不长一段路,看见一个围着铁护栏的院子,七八个青年少伙子在打篮球,我沿着铁栏杆围墙边走过去,栏杆内房前是一片大樱桃林,红的发黑的大樱桃颗颗玛瑙一样缀满枝头。一块矮小的石碑圈在农户的院子里,只能隔着网子看。走过这一段路,侧头向北望,在一片庄稼地后面立着一个大石碑,碑上“秦坑儒谷”的大字清晰可见。沿着庄稼地来到石碑前,石碑下放着一瓶残酒,看来有痴情者来此凭吊过。我仔细读了碑文,大致有522字,介绍了地理位置,历史惨案的始末,历代尤其是唐宋时期在此地的建筑,以及撰文和镌刻单位、时间等。
这一段碑文,字迹较小,读完颇费些力气。但读完之后对这一遗迹的历史缘由就有了细致充分的了解。此时,夜幕垂降。洪庆堡村的远山近水和黄土地早已雾霭沉沉,两千年前的恐怖气息好像没有散去,村子被陈旧和沉寂包裹着。穿过泛黄的麦田小路返回,我好像听见洞穿历史长河携带着秦汉遗风之气的《紫芝歌》幽幽而来: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累,人不如贫,
贱之肆志,乃共入商。
这声音若有似无,由远及近,和着初夏的晚风更添了幽怨的阴森。
新闻推荐
阳光讯(陶毅博记者杨泽星)10月9日,记者从潼关县了解到,“双节”期间,该县共接待游客3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据该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十一、中秋”期间,当地多次召开“双节”假日协调会,全...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