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寻禁沟关

渭南日报 2016-12-09 00:00 大字

杨必智

潼关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它扼守着关中到中原的咽喉要道,连接着吴楚与晋冀的水陆交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上发生过有据可查的战争就有80多次,有些战争还左右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走向。

据康熙二十四(1685)年编撰的《潼关卫志》记载:潼关是出入关中的“正道”。历代统治者都不敢忽视,不容忽略。然“至潼关之守,则禁沟最为要地。昔黄巢从禁坑破关,明逆闯李自成亦由禁坑陷关。岂非‘一方不戒,而失三险\’之明验乎?”。“故守关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设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由此可见禁沟设防对守卫潼关是何等重要。

禁沟是潼关境内一条南北走形的天然深沟。长约15公里,从秦岭的蒿岔峪直达老县城。它的西岸,有十二连城拱卫。东岸有寺角关、杨家关、瀵井关、巡底关、五庄关等关口守护。共同构成了一条钳制东西的立体防御体系。然而历史上的禁沟关(又称禁谷关)在什么地方,却从来没有人去考证过。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编撰的《续潼关县志》记载:“禁沟关在城南十里禁沟内有烽台处。……唐时设禁沟关”。根据这一记载,笔者和几位文史爱好者一起,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从瀵井村下到禁沟,开始了寻关之旅。

禁沟是潼关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而禁沟的瀵井段,则是禁沟最宽阔、最美丽、也是最有故事的地方。发源于南巡村的龙丹壕、淘沟、修修(音)沟从东南汇入禁沟。发源于上屯的后沟(又叫丝沟)从西南汇入禁沟。这儿曾有十几户农民世世代代居住。人民公社时期,这里的村民组成了上瀵井大队的第一生产队。直到2000年退耕还林以后,村民才陆续搬迁到了原上。笔者是瀵井人,青少年时代曾在这里玩耍和劳作,留下了深刻的生活印记。

陪我们一同考察的,一位是曾经长期在禁沟居住、并担任多年生产队长的张华文。另一位是郭希文,他是1996年至今瀵井沟土地的承包人。我戏称他俩是沟里的新老“地主”,是我们此行的最佳向导。

从瀵井村下到沟底,我们首先来到了淘沟沟口,我依稀记得那儿有个烽火台。两位向导告诉我们:那儿确实有个墩台,高度约3米,圆柱形,古来就有之。2008年修建抽水站时被铲平了。站在墩台原址处,抬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汾井古寨子城上西北角的烽火台。二者遥相呼应,上下照应,直线距离大约200米。同来考察的两位专家认为这儿的墩台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设施,是传递消息的烽火台。也就是县志上所讲的“烽台”。

从第一烽台原址处离开,我们沿河水东岸继续向北行走,大约走了300米左右,来到了过去一座叫作“竹园磨子”的遗址旁,看到第二个墩台。这个墩台,我有很清晰的印象:记得当年有三四米高,西面紧挨河水。还有脚窝坑可以攀上墩顶。现在被风雨剥蚀成了圆锥形,周身长满了灌木。我们沿着它走了一圈,没有找到夯土痕迹,但从这儿可以清楚地看到禁沟西岸的一个位于下屯村北的烽火台。两位专家仔细分析了它的位置与形制,断定它也是古代具有军事意义的第二个“烽台”。

离开第二个烽台继续北行,我们在“后沟口”走到河水西岸,在二位向导的带领下,来到了一个叫作“六亩地”(地名也代表面积)的地方,看到了第三个墩台(郭希文叫它小墩台)。它在靠近河水的地堰上,高约3米,直径似乎比第二墩小了一点。周围被山羊踩了好多蹄印。我们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它的底部有一米多厚的料姜石层,中间有红炉土,最上面有黄土。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夯土的痕迹。而在它的周围地面和临近的同一高度的崖畔上,却没有看到有料姜石的地质构造。由此断定:它是古代人工构筑的烽火台。按县志记载,唐代建禁沟关,那么这个烽台应该存在1400多年了。此时我们初步判定:禁沟关应该就在这附近。

看完这个墩台,我们继续沿沟道向北行走,大约300米以后,来到一个“拧花车子”的遗址处。这儿河道两岸地势平坦而宽阔,两边的崖体上有堑土为崖为墙的痕迹,它的北面,两边的山崖崖体明显变窄,形成一个像“壶口”状的地貌。两位向导一致认为这个地方符合设关的地理条件。也和县志上的记录比较符合,应该就是禁沟关关址了。和它相对应的禁沟西岸上,就有一个属于十二连城的烽火台。过了这个狭窄的地段,又有一块较为宽阔的地方,名叫“八亩地”。过了“八亩地”,就进入了杨家湾的地界。我们再向北走了约500米,找到了杨家湾的水磨坊遗址。却没见到烽火台。它的北面是否还有烽火台?我们不知道,想继续北行。张华文肯定地告诉我们:他在禁沟居住多年,曾多次走进沟去港口(老潼关城)买东西和赶集,瀵井以下的禁沟沟道变窄,也没有住户,沿途一个墩台都没有。再加上时间不够,我们只好放弃了下游的考察。

在回去的路上,张华文又详细地给我们讲了一下禁沟瀵井段的情况:这儿曾经有一个油坊、3个磨坊、3个弹花柜。它们的动力都来自上游的河水。当年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在这儿榨油磨面弹棉花,常年都很热闹繁忙。淘沟的泉水常年流淌,水量很大,一年四季都有人来这儿洗衣服。沟里有十几户人家,分别居住在四处地方,窑洞居多,也有些住户盖有瓦房或者茅屋。生产队的饲养室、保管室、打麦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更为奇特的是,这儿有分层的窑洞,沟口詹高德家的三面窑洞是连通的,有一面窑洞的上边还有类似“阁楼”一样的暗窑。就是在主窑洞的后面向上挖一通道,到达窑顶上方后再挖一个平的洞窟,然后向崖面开一小孔,人们叫它“哨眼”。从哨眼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况。他曾经上去看过好多次。可惜现在已经倒塌了。

结束这次禁沟的考察,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唐代建立的禁沟关关址就在瀵井沟“拧花车子”北边、“八亩地”南边那个“壶口”部位。理由如下:第一:三个烽台位置确定,能够相互照应,并与瀵井古寨上的烽火台、禁沟西岸的十二连城的烽火台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符合县志关在“有烽台处”的记载;第二:关门遗址设定的地方,形制地貌符合设关条件,应该视为佐证;第三:瀵井段有四个支沟并入禁沟,三个墩台可以全方位的观察到干沟和支沟的动静,关口在支沟的北方,更利于防御制敌;第四:这段沟道也是禁沟全段最宽阔、最美丽、生态环境最好并且是唯一有人长期居住的地方。驻军设防当然也有条件了;第五:从这儿到禁沟口,大约有五六里远,而禁沟口的石门关,《续潼关县志》记载为在“城南禁沟口距城五里”。禁沟关“在城南十里禁沟内有烽台处”。从距离上分析也是比较符合的。

因此,我们希望在潼关的关隘文化的发掘和旅游线路的开发上,给禁沟关留出一席之地。由于它的唯一性和在古代战争中的特殊作用,相信它一定不负众望,成为潼关大地上又一张靓丽的名片。即使暂时不具备开发旅游的条件,我们也强烈呼吁对它进行保护。

新闻推荐

渭南名优果品热销深圳

????省、市领导为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授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渭南市“全国果品品牌创建示范市”称号????启动仪式????企业签约????富平果业与深圳市好鲜生公司对接????潼关软籽石榴...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探寻禁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