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歇马:灿若明珠尽绚烂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丽陕西·省界行”系列报道之七(潼关篇)

陕西农村报 2016-08-05 02:40 大字

潼关县农工部部长双美办主任张明亮接受采访。

文/王思露 刘俊 徐晓晓 图/雷岗

7月27日,陕西省界行采访团一行离开大荔,来到潼关县东南部的一个村庄——太要镇南歇马村,领略“美丽乡村建设”下的美人美景。

太要镇东与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接壤,南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为邻,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南歇马村作为太要镇蓬勃发展的缩影,不仅有“家训”作为精神支柱,更有苗圃产业和各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经济支撑。

“双美”建设让村民爱上这个村庄

一走进南歇马村,采访团一行就被这个村子特有的气质所吸引。富有内涵的文化墙随处可见,策马奔腾的“八骏图”,小家碧玉的“郎情图”,朗朗上口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更有小桥流水人家,形状各异的“家训”……眼前所见不禁勾起我们的好奇:这个村子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以前又是什么样?

据说,当年秦始皇修建好秦驰道,当地俗称“官道”,就经常有马车驶过,途中马匹需要吃粮补水,总在这里歇脚,时间一长就成了“歇马粮店”,南歇马村也由此得名。

原来的南歇马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行难”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直到2005年,村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南歇马村这段由衰而兴的变迁,恰好被欧家城村副主任熊拥军有幸见证。11年前,熊拥军来到南歇马村。“当时村里的情况确实很差,后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硬化巷道,打上了打井,群众喝上了自来水。”

如今的南歇马就跟城市里的花园一模一样,就连村妇洗衣服的沟渠都被打造成了小桥流水的景观。水泥路通了,致富的道路自然也就畅通了,“经济收入增加了,心情也就好了,”熊拥军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

住在5组的朱新亭对于修路,很有感慨。他指着身后的街道说,“原来那是条土沟,大伙都是拉着架子车步行的,要去潼关县添置些生活用品起码得一个多小时,现在骑摩托十几分钟就到了,交通水平跟城里没有啥区别。”

刘万喜家在南歇马村4组,他是村里“小花园”的常客,“村里这些年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这里可是垃圾坑,又脏又臭,人们到这都绕着走,可现在环境大变样,村民总喜欢聚在这里,唱歌、跳舞、锻炼身体。”

南歇马村的百姓淳朴好客,刘万喜也不例外,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参观。气派的小洋楼内摆放着电视、空调、电脑等各种电器。从儿子口中得知,盖楼装修买家具花了近26万元。

“晒家训比家风”最淳朴的传承

南歇马村的人除了幸运,还有一点特别好,那就是淳朴厚道。而要问将这种最原始的状态传承下来的秘方,便是“家训”。

“晒家训,比家风”是村里最淳朴的传承。“家训更像是一种精神,以前的村民好像都没有完全醒来,只知道挣钱。现在大家生活有了奔头,懂得了真善美,物质反倒变成了其次。”熊拥军告诉我们。

住在南歇马村3组的杨满年,家门口贴着“勤为美,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先”的家训。“自从定了家训,街坊邻里吵架都变得少了。”在杨满年看来,定家训的目的就是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据杨满年介绍,每家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制属于自己的家规,这是有标准化程序的:先由自家人讨论并达成一致,然后上报给村上,村里统一开会研究后,给每家每户合理化的建议……直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家训。

村里蓬勃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潼关县农工部部长、双美办主任张明亮告诉我们,“县委县政府一直立足于‘双美’建设,按照把镇区当景区打造,把示范村当景点打造,把公路沿线当风景线打造的思路,从2014年,每年投资1个亿,全面实施村庄优化整合、人居环境提升、农民创业增收、文明乡风培育‘四大工程’,努力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创建目标。”

新闻推荐

“我所认识的潼关”征文活动落幕

本报讯(记者黄玮)8月19日,潼关县对在历时一年的“我所认识的潼关”征文活动中评选出的22篇优秀作品进行表彰。2015年7月,潼关县组织开展了“我所认识的潼关”征文活动。期间,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局...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