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华山脚下新美景 ——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单位渭南市水务局“渭河综合整治”纪实

陕西日报 2016-08-03 18:13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符世雄 毛文涛  本报记者 杜朋举

6月16日,记者从渭南出发,途径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大荔县、潼关县,行驶在渭河宽阔厚实的南北大堤上,一路观看、一路赞叹、一路感慨。宽阔平整的堤顶道路,美丽如画的渭河生态园,葱郁茂盛的景观林带,碧波荡漾的蓄滞洪区,鸥鹭成群的南山支流渭河入口,气势恢宏的排险工程,无不在向各界人士和沿岸群众展示着一幅幅渭河渭南段的新面貌、新气象。驻足远眺,渭河的大气与华山的壮美天然一体,一山一水交相辉映,壮丽山河是如此秀美!

华山脚下令人陶醉的渭河美景,得益于2011年陕西省实施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也是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渭南市水务局在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集体的大手笔,在渭南市,知情的干部群众夸他们是“头号工程中的头号功臣”。

渭南地处渭河下游黄、渭、洛三河汇流区,历来是全省防汛重点地区,泥沙淤积严重,洪水灾害频发。作为渭河综合整治的最大受益地,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程作为渭南的“头号工程”,于2011年3月31日打响了渭河综合整治第一枪。

渭南市水务局勇于担责、勇挑重担,把此项工作作为渭南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肩负起治渭工作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市水务局专门抽调4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组建项目办公室,吃住在工地,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冒着酷暑严寒,坚持“一周两会制”,定期召开建设处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工作例会,对项目建设实施全程监督管理,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工作任务繁重、工期紧张是每一位治渭建设者的切身感受。“抢进度、抓质量、保安全”是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三个关键词。为了激励广大治渭建设者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渭南市水务局在沿渭各县市区开展了“筑梦治渭,出彩人生”“争创优良工程”等主题劳动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治渭者工作的积极性。奋战在渭河大堤上的建设者们在5年的时间里,马不停蹄、奋力向前,统筹规划、科学施工,抢晴天、战雨天,人和机械开足马力,坚持24小时全负荷工作。沿渭五县(市、区)精心组织、倒排工期,全力推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作。

张军亮是渭南市水务局从事治渭工作的普通一员,尽管老家距离项目施工地近在咫尺,但施工紧张,他几个月都不能回家,偶尔回家一次,最多呆不到一个小时,就匆匆返回工地。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母亲两次病重住院,家里人都没有告诉他,他更是未照顾过一天。五年的渭河综合整治中,像张军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如曾整日奔波在大堤之上的为渭南治渭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高稳生;有敢于纠错、敢于碰硬,工作高度负责、被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称为“铁面包公”的渭南市渭河管理局副局长杨斌龙;还有樊天军、薛俊利、上官斌等人,他们每人身后都有一组组感人的故事。

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卓绝努力,渭南市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南北大堤,犹如两条巨龙夹护着滔滔渭河奔腾向前。在2011年9月那次50年一遇的渭河洪水中,新修的渭河北大堤首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首次实现了渭河大水无灾的全面抗洪胜利。临渭区辛市镇观西村党支部书记李百丰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村地处渭河北岸,经历过1981年、2003年、2005年的洪灾,每次都让人提心吊胆,彻夜难眠。洪水过后,滩地庄稼全部绝收,村民损失巨大。如今,走在宽阔、厚实的新建大堤上,用‘高枕无忧\’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新建河堤已成为我们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如今,整治后的渭河堤防,城区段已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农防段提高到50年一遇,大荔、华阴、潼关移民围堤则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渭河两岸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昔日污水横流、破败不堪的渭河,正在成为关中最长的河滨大道、最大的生态公园和最美景观长廊,成为广大市民及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的好去处。今年“五一”假期,城区段渭河生态公园每天的游客数量就多达上万人次。

渭南市的治渭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渭河工程投运暨续建工程启动会上被评为“渭河治理先进集体”,成为唯一介绍经验的地市。为渭河综合整治做了大量工作的渭南市水务局,更是得到广大群众的点赞。

新闻推荐

温暖 吃凉皮落下4万元 大意 店主捡到完璧归赵

华商报讯(记者高建平通讯员孙晓磊)在餐馆吃了午饭,两男子匆匆离去落下一个包。当发觉包不见了,他们觉得找回的希望很渺茫,因为那个包里有4万元现金。出乎他们预料的是,当他们返回餐馆时,店主将包完...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