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结硕果 “小酥梨”变成农民致富“金蛋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蒲城酥梨试验示范站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记事

渭南日报 2020-09-10 01:14 大字

蒲城酥梨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提升。

教授走进田间,向果农传授冬季果树管理经验。

徐凌飞(中)给刘永民(左)管理的果园打满分。

本报记者 周海燕

产业兴旺,科技先行。作为西北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渭南市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品种多、市场前景好,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酥梨之乡、花椒之乡、枣乡和柿乡。为了让特色优势产业给群众带来更好的收益,市委、市政府战略谋划,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2015年出台了《渭南市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试验示范站(基地)建设实施意见》,确定给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4个试验示范站(基地)每年400万元科研示范项目经费补助。

近年来,蒲城酥梨试验示范站在科技助推渭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走上了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渭南市累计无偿提供试验示范用地1300余亩,投入科技研发推广经费2400万元。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在渭南的10余个产业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为平台,实施科技项目300项,引进示范新品种150余个,发表论文184篇,形成标准(专利)30个,技术培训114595人次,研发取得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各类科技成果120余项,其中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已通过国家审定,并示范推广。建立核心示范园3万多亩,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为渭南市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日前,在蒲城县紫荆街道办椿兴村六组张照鸿的梨园里,两树之间几乎都有间伐后的树桩,节水滴灌带延伸到园内每棵树根部。整个梨园郁郁葱葱,树上果实累累。

“我这园子快30年了,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蒲城酥梨试验示范站(以下简称示范站)徐教授教的办法间伐、节水灌溉、自然生草,你看,现在比有些新园子的树长得还好,今年果子疏了近三分之二,果面好口感好,不愁卖不到好价,现在种地还是得科学管理。”张照鸿看着满园硕果,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统筹协调科研经费 打造酥梨产业最佳科研团队

渭南历来是西北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如何注入科技元素,促进渭南市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成为市科技局和相关县(市、区)一直努力的焦点。2016年,蒲城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手共建示范站,2018年底,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杨凌综合试验站与该站合署办公,开启了蒲城酥梨发展的新纪元。为了将示范站建好,让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助推器,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每年统筹协调100万元科技项目资金支持,用作示范站科研经费。

如今,示范站内建成了酥梨博览馆及办公、培训、试验、冷库等配套设施,开辟了专门开展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的100余亩试验园,并由徐凌飞、孙新平、王志刚等多名西农大专家及该县果业部门专家共同组成示范站团队,围绕促进酥梨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建设示范园、培训技术骨干、防控梨黑皮病等疑难技术问题,全力助推蒲城酥梨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项目资金我们并不是一拨了之,还要对项目实施情况定时不定时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产业提质增效、群众收益提升上。通过这几年的合作,我们感觉示范站各位专家确实是俯下身子真心为产业发展服务,成效非常显著,这就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市科技局副局长周宝元如是说。

打造核心示范园 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近日,来自蒲城县的近百名果农,正在示范站专家引导下,参观站内的核心示范园。

“长啥草都行吗?”“主干型会不会挂果量小?”“这圆柱形适合所有的品种吗?”……大家边仔细看,边不断提出各自心中的疑问。

“专家打造的示范园,你看这树势、这叶片,科学管理就是好!”看着满园如哨兵般整齐挺立的梨树,人群中不时发出啧啧赞叹。

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是示范站的主要任务。成立几年来,示范站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并根据蒲城及周边酥梨产业发展实际,综合土壤、气候等各种因素,加大新品种新模式的研发推广。

为了让研发及推广进行得更顺利,在市科技局协调下,示范站获得了蒲城县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站内打造了102亩核心园。因为示范站所在的陈庄镇土壤有盐碱化情况,起初在站内设置核心示范园,大家心里其实都没底。

“新品种、新模式应该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如果在盐碱化的土壤里都可以很好地种植,那才有切实的推广价值。”示范站首席专家徐凌飞坚定地认为。

于是,102亩核心示范园在盐碱性土壤里搭建起来了,包括品种、技术、模式等8个试验示范功能区。如今在园区,能看到翠玉、圆黄、秋月、红星、阿巴特、红巴等多个品种,开心形、圆柱形、倒伞形、主干形等多种树形,宽行密植等多种种植模式,近年来为专家研发新品种、新模式提供实验场所,为开展培训、观摩学习提供了样板,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

“这几年经常听专家讲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敢不敢在自己园子里干,有时候心里直打鼓。不过示范站在咱县上,来示范园里看看,已经实施的咱就敢弄,回去按照专家讲的认真实施就对了。”正在示范园参观的果农刘新社笑着对记者说。

在打造核心示范园的同时,示范站还不断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在渭南市蒲城、大荔、合阳、澄城、富平等县及黄陵、甘泉、乾县等兄弟县(市、区)示范推广了红旱酥、玉露香、新梨七号、苏翠一号等多个品种,更新换代不受市场欢迎或者效益低下的老品种,让新品种给群众带来更大的收益。

建立示范基地技鼓用科起果农“钱袋子”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市科技局一班人深知,光示范站内的核心园远远达不到推广示范的要求。为此,在调研后,与示范站积极在该县范围内大力打造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几年的打造,示范基地已遍布蒲城县党睦、龙阳、孙镇、罕井,大荔县沙苑、段家等多地,面积突破5000亩,为果农建起一座又一座科学化管理标杆。

从梨树坐果,到龙阳镇望溪村刘永民的梨园参观学习的果农就没断过。刘永民家的梨树已有31年树龄,前些年树体高大密闭,不透风不透光,果品质量差。“光这片园子我有14.5亩,但因为管理不科学好多树势越来越差,挂果量小品质差,一年卖不了几个钱。”刘永民说起前些年的梨园,笑着直摇头。

2016年,刘永民听了示范站首席专家徐凌飞组织的几次培训,意识到凭经验管理果园不行。再后来,示范站寻找愿意进行改造的梨园,刘永民没有任何犹豫就报了名。

隔行间伐、去大枝,生物防虫防病害,园子布施有机肥的同时进行自然生草,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很快,改造就起了效果,他家的梨树叶片绿汪汪的,挂果量逐年提高。而且园子改造后通风透光,商品率达到了96%,效益逐年提高;这14.5亩过去差点被淘汰的梨园,也蜕变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优质丰产示范园,每年都会接待一波又一波参观者。

“现在我这园子,连续多年亩产量超过1万斤,果子品质好,价钱年年都是这片最高的,这几年平均产值都在20万元以上。家里新盖了房,给娃买了车买了房,现在感觉在家里地位高着呢。”刘永民笑着说。

因为刘永民果园管理得好,周边群众修剪梨树都愿意找他,一天200元的工资,一个冬天都不闲着。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有200多户群众对梨园进行了技术改造,面积达400亩。

据介绍,示范站成立以来,积极在生产园示范推广密闭园树体改造、土壤改良和调理、生草覆盖、节水灌溉、黄化病矫治、病虫害生物防治等10多项技术。仅密闭园树体改造,从最初党睦镇孝东村的3亩示范园已扩大到如今的2万多亩,极大提高了蒲城酥梨品质,增加了群众收入。

除了在生产园推广各项技术提质增效外,示范站根据目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示范推广宽行密植、高光效主干形省力化栽培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机械化操作,大大节约了人力,仅修剪一项每亩园子就可节省人工成本300元至500元。

樊印平是蒲城县四方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起初在罕井镇种植了300多亩苹果,效益一直不错。后来,樊印平想着是不是可以在罕井试栽酥梨,“蒲城南部酥梨面积那么大,北部地势高一些温差相对大,品质应该也没问题。”说干就干,他又流转了近200亩土地栽植了酥梨。

但对于樊印平来说,光苹果就需要20多名劳动力,栽植酥梨,保证品质的同时必须考虑的就是省力。后来他到示范站参观,听了专家的意见果断选择了主干形省力化栽培模式。

“这近200亩梨树,因为采取这种主干形宽行距密植的种植模式,现在工人们在管理苹果的同时捎带就把梨树管理了。如果用传统模式,光梨园还需要10多名劳动力。”樊印平告诉记者,他还在园子里进行生草,保温保墒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今年初挂果,目前看品质很好,也没有落果现象,明年大量挂果了,欢迎你们来品尝。”樊印平热情地向记者发出邀请。

授人以渔教真经大力培养“田秀才”“土专家”

示范站建在酥梨之乡蒲城,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为有示范站技术支撑,让很多果农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老园改造上敢下势,真下势。但如何全方位提升群众的科技意识和作务水平,大力培育乡土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正是本着为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技术服务队的初衷,这些年示范站一直在当地技术人才培训上持续发力。从建设示范站开始,每年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到示范站开展指导培训,同时带领渭南市酥梨主产县的技术人员,走出去参观学习。据了解,连续几年来,示范站每年为该县及周边县(区)培训技术骨干人才2200名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蒲城县已有4名技术骨干入选陕西省梨体系岗位专家。

蒲城县紫荆街道办椿兴村五组的谢振平家里有20亩梨园,用他的话说,前些年修剪树、施肥就是靠感觉,结果树越长越密实,通风透光不好不说,很多树还感染了黄化病、黑星病等病害。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听到示范站专家在党睦镇开展技术培训,谢振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坐车赶了过去。到现场一听,专家讲的虽然都是技术,但通俗易懂,还拿着剪子、锯子等在园子里亲自示范。几个小时下来,他感觉学到了很多。此后每次有培训,谢振平就和村上接受新事物比较快的果农一起去参加,陈庄、党睦、孙镇……几乎场场不落。

如今谢振平的梨园地下自然生草,梨树间伐或取大枝,树上梨果累累,果果见光。“刚开始间伐很多群众不理解,说我乱弄呢,但我参观了很多示范园,做到通风透光后确实卖钱了。”谢振平说,间伐后第一年产量确实稍微受些影响,但很快树冠就长开了,现在不但产量提高了,而且商品率从原来的不到75%提高到了95%以上。“今年雨水这么多,我的园子没有黑星病,很多果农到我这里学了后,回去也改造了果园,说今年套了1.5万个袋子,这么好的梨长不大才怪呢。”他憨厚一笑说道。

酥梨储藏黑皮病前些年在蒲城等酥梨主产区普遍严重,给客商和冷库经营者及果农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贮藏环节各项问题,也成为示范站工作的重要内容。自成立以来,示范站就与国家梨体系和苹果体系岗位专家一起,深入蒲城县多家冷库企业进行调研,明确了黑皮病发病涉及栽培和贮藏等方面多种因素。根据调研分析,他们制定了黑皮病防控实验方案,安排研究生常年在蒲城冷库企业开展防控实验,从栽培、收购和出售、贮藏技术等方面对果农、经销商、冷库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经过两年多的协作攻关,蒲城县酥梨黑皮病发病率已由10%~25%下降到2%~5%,解决了制约酥梨产业持续发展的贮藏问题。

借助酥梨产业优势,示范站还配合蒲城县政府实施蒲城酥梨品牌战略,制订了“酥梨标准综合体”(DB61/T523)和“蒲城酥梨”(DB61/T522)两个陕西省地方标准,指导梨园标准化管理。同时,示范推广梨新品种以及省力化栽培、密闭园树体改造、土壤改良、黄化病矫治、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多项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基地,提高了梨果品质。“互联网+蒲城酥梨”合作论坛的举办,北京、南京等地进行产品推介活动,让蒲城酥梨品牌效应迅速提升。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50强”等诸多殊荣,成功出口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正是蒲城酥梨品牌效应的有力佐证,也是消费者对蒲城酥梨认可的有力佐证。而示范站配合蒲城县政府建设的中国蒲城酥梨博览馆,如今更是成为科普教育、果农培训、旅游参观、科技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据了解,蒲城县酥梨面积27.3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突破13亿元,品牌价值达26.78亿元。蒲城县委、县政府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酥梨产业发展,提出酥梨提质增效战略,依托示范站产学研效应,在该县开展酥梨提质增效工作,截至目前提质面积已达到3万亩。“酥梨产业能发展得这么好,示范站功不可没。”蒲城县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这几年正是有项目资金支持,我们才能安心搞科研,全身心投入到酥梨产业提质增效上。其实我们很感谢渭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给我们这么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农民致富金钥匙的机会。”徐凌飞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科技部门职责之一就是聚焦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今后我们将继续抓好酥梨、苹果、奶山羊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作,相信有示范站的技术支撑,有广大果农的广泛参与,蒲城酥梨等特色产品一定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市科技局局长雷立新语气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让群众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8月25日,蒲城县政协经济农业界部分委员到孙镇,围绕农业、康养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阿坡酱业、直乐村金陵农耕...

蒲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