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虎:小桃子种出“大钱景”

渭南日报 2020-06-01 00:46 大字

本报记者徐蕊通讯员程军涛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指的是人到30岁就不会轻易改变行当。30岁,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但是对于蒲城县椿林镇的张春虎来说,30岁,却是他用坚持与拼搏抒写灿烂梦想的起点。他从名校毕业、事业有成,在北京买了车、买了房之后,毅然决然选择离开电子市场,返乡当起“农民”,圆自己的“青春”梦。

年轻就是要奋斗拼搏

“都说农业不挣钱,我就不信。还是没有掌握科学种植技术,没有种出好产品,没有卖好产品。都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我的桃树从栽植到挂果14个月,一棵树30颗桃,一个礼盒装8颗卖118元,一亩地纯收入4万元。”张春虎脸上洋溢着青春自信的笑容说道。

蒲城县椿林镇是一个传统的甜桃种植基地,张春虎的春雨甜桃生产基地在这里远近闻名,基地里面是150多亩连片的桃树林,颗颗硕果坠在枝头,惹人喜爱。早上8时,日头渐高,张春虎已和工人忙碌在桃林中,为客商采摘合格的产品。“不愁卖,今天都不敢接订单了。咱主要是保证成熟度,保证大小,保证质量。”张春虎边忙碌边向记者说道。

据了解,2006年张春虎以658分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毕业后,揣着省吃俭用的2000元,留在北京创业,在中关村干起了电脑生意,6年时间,在北京买车买房安了家,还积攒了数百万元;正当电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2016年他突然回到家乡,选择创业种甜桃,因为他很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我是农村出身,听家里人说,现在很多人嫌种地不挣钱,都不种地了,而是选择外出打工。2016年,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觉得露地农业受冰雹、大风、大雪、霜冻等自然因素影响,风险大。而要将自然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发展设施大棚前景比较好,而且将来高端农产品也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所以,我做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张春虎告诉记者他发展设施大棚种桃的想法。

张春虎是一个比较独立、倔强的人,当初选择回乡创业,家里人、同学、老师都不能接受,劝他三思而后行。最终在他的坚持下,身边的人都默默地支持他。“我给我的老师、同学、家人说,我现在才30岁,正是拼搏奋斗的年龄,现在不奋斗、不拼搏,等年龄大了就没机会了,现在就是失败了我也不后悔,大不了从头再来。再就是,我还是个有文化的大学生,我就不信我会失败?现在不就成功了吗。”张春虎信心满满地说道。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蒲城 盐碱滩变饲草基地助民增收

群众靠种牧草脱贫致富本报渭南讯(程军涛褚鑫记者杨晶)“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盐碱滩,如今却成了绿油油的...

蒲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