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日子写成了诗

渭南日报 2019-08-12 11:02 大字

渭南日报记者张绚丽

在快节奏的当下,有人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总抱怨生活一地鸡毛,有人却不惧负重前行,将生活写成了诗。张安平正是后者,纵然每天都是繁忙的劳作,他却用诗意的笔触卸去一身疲惫,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诗的样子。

8月7日,大雨初晴,碧空如洗。在位于蒲城县椿林镇泰陵脚下的一处葡萄园里,村民张安平一边匆匆卷起用防雹网制作的简易门帘,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前来购买葡萄的客人。

走进葡萄园,只见一排排葡萄树枝藤盘绕、身姿绰约,藤蔓下一串串葡萄散发着香甜的味道,随手摘一颗放进嘴里,汁水四溅,清香而甘甜,一直从舌尖传遍全身,此情此景,像极了张安平写的新诗:《葡萄熟了》——天子脚下葡萄园、贵妃梦赞自然甜。不盼尘骑苦累辛,泰陵桥下可解馋。

“去年我的葡萄远销全国各地,平均一斤卖到20元,今年前旱后雨,葡萄果皮易裂,不好邮寄,只能就近销售。”指着手里一串刚剪下来的葡萄,张安平说道。

粗糙的双手,瘦削的脸庞,眼前的张安平经年累月在田间忙碌,仅从外表看,谁也不会把他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诗人联系在一起。

但通过采访得知,他和许多普通的农民相比,不仅崇尚并坚持遵循现代生态农业理念,还有着细腻的内心世界和活跃的写作思维。

平日里,只要遇到一些触动灵感的场景,张安平都会及时用诗句记录下来。除此之外,他还结合村名(蒲城县椿林镇贾王庄村)和自己的职业给自己取了个笔名———“贾王庄园主”。一天的劳作后身体很疲乏,可若是能写出一首好诗来抒发胸臆,张安平心里就觉得欣慰而且满足。

90年代初,年轻的张安平背起行囊,像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外出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几年下来,他厌倦了漂泊在外的日子,暗自憋劲要在农村干出一番成就来,让人刮目相看。

为了寻求产业发展之路,他多方咨询学习,最后选择种植葡萄,成立了“蒲城县安平葡萄专业合作社”,并把生态管理、还原自然作为合作社的宗旨,坚持不使用化肥、化学合成的农药、化学除草剂和人工合成的膨大剂。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2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搞生态农业。”张安平说。

然而,超前的理念和美好的愿望并没有给张安平带来事业的成功。

2012年,张安平从杨凌引进“冰美人”葡萄,新建了100多亩葡萄园,但因种植经验不足和地域自然灾害的多种影响,几年来收入甚微。

踌躇中,他这样鼓励自己:《路在脚下》——没有晨练的时间/却也走出了三万/顶尖高的珠峰/人却站在上边/只要顽强地行走/万里长征也有头/一句话/路就在脚下。

后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剑侠的帮助下,成功地解决了“冰美人”上色晚,个头小等诸多瓶颈问题,终于卖上了好价钱。

去年年底,张安平辞去村上党支部副书记的职务,专心务农。今年,张安平又开始四处寻找老玉米和老黄豆种子,6月20日,他激动地写道:《偶得老玉米》——偶得老玉米/温水赶紧泡/天晴精心种/误时不误长。

眼下,正是葡萄销售的旺季,看着满园的葡萄,再想想数月后丰收的玉米,张安平不由得诗兴大发:

《谁得奖啦》——种葡萄得葡萄/种玉米得玉米/不经意间/我把善良种在了庄园/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葡萄甜/挂面香/老玉米糁儿赛参汤/风在颂/鸟在唱/太阳为我挂勋章。

展望以后,张安平信心十足:“现代生态农业与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一脉相承,国家正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广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作为新一代职业农民,就要实干、巧干、有效益地干!”

新闻推荐

从一贫如洗到优秀企业家 蒲城“毛驴哥”王耀红的创业记

渭南市蒲城县,提到“毛驴哥”人们总会想到他,20多年的时光里,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践行着人生理想,他就是王耀红。由他创建的...

蒲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