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法庭里“聊家常”

渭南日报 2018-09-20 01:03 大字

本报记者 史王萍

没有严肃的审判台和生硬的被告席,取而代之的是沙发、茶几、书柜和绿植,俨然一个普通家庭的客厅。也没有了原告和被告,坐在里面的只是妻子、丈夫、兄弟或姐妹等亲友。在蒲城县人民法院的“家事法庭”,法官不再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而是坐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身边,用“聊家常”的方式,断清一件件“家务事”,化解一桩桩家庭纠纷。

“夫妻间磕磕碰碰、闹点矛盾都是在所难免的……”蒲城家事审判庭副庭长李妙娟面带微笑地说,发生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采取错误的解决方法。夫妻之间要学会尊重、信任、理解,遇事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考虑,情绪出现波动前要懂得三思而后行,遇到问题要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今年8月初,王某和张某一对恋人因为彩礼问题发生矛盾闹到了法院。原来,他俩是自由恋爱后经媒人说和,于2017年5月举行了结婚仪式,但一直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年底,两人发生矛盾,张某离家不归。王某多次到张某家中商谈,均无结果,一气之下来到法院起诉要求返还彩礼等9万余元。

了解案情后,法官李妙娟带领他们来到家事法庭,就如同在自家一样,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王某从工作、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把他的委屈和痛苦都说给法官听。

从聊天过程中,李妙娟意识到王某和张某感情基础比较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双方缺乏沟通,让王某产生妻子出轨的猜疑。

李妙娟很快制定了调解方法,采取“背靠背”调解,并让他们的家属参与说和。最终,王某和张某相拥而泣,表示随后就去领结婚证,在今后的生活中互敬互爱互信,好好过日子。

“真是感谢你们,要不是你们不厌其烦地调解、沟通,我们不会和好如初。”案件调解成功后,王某专程到法院表示感谢。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古稀老人的离婚风波”,借助居委会的调解力量促使双方当事人和好;“姐姐帮与幺妹的战争”,利用回访制修复亲情;“发出了首份人身保护令”对家庭暴力大胆说不;设置婚姻冷静期,给双方当事人创造充分的冷静空间和时间,进而淡化双方当事人矛盾;发出离婚证明书,保障当事人隐私,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对于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书写温情判决书,打破常规,更好地折射出家事审判改革的精神,让法律也有温度,凸显法律温情和人性化的一面。不仅让当事人感念来之不易的夫妻情分,也让很多“旁观者”感受到了心灵的触动……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面临逐年增多的家事案件,2017年7月,蒲城县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家事法庭,把家事案件从民事案件中剥离出来,秉承“柔情司法、调判促和”的家事审判理念,在全市率先引入家事调解员,发出人身保护令裁定,创设定制式亲情修复和离婚冷静建议书,探索组建“家事法官+法官助理+家事调解员/心理辅导员+书记员”新型审判模式,专门审理离婚、“三养”(赡、抚、扶)、继承、家暴、干涉婚姻自由等因为家庭矛盾纠纷引发的案件。截至目前,蒲城家事法庭案件调撤率为84.82%,案件无一上访和矛盾激化,当事人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

在蒲城县法院院长王玉琦看来,法院以人民群众需求为风向标,打造一条集立案、诉讼、解纷到执行的司法为民全程服务链,“就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新闻推荐

蒲城县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 蒲国土告字〔2018〕11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定》和《招标拍卖挂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范》...

蒲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