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此杏花村非彼杏花村

各界导报 2015-04-11 21:18 大字

唐诗《清明》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就在陕西省蒲城县

现代大多流行的唐诗版本中,《清明》一诗的作者署名都是杜牧。但是,该诗真正的作者却并非杜牧而是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许浑。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清明》诗为许浑下第后归蒲城途中所作。而许浑的《清明》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就是蒲城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的“酒",当然也就是“蒲城桑落酒"了。

□赵作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唐诗几乎家喻户晓,广为人们喜爱。一些文人曾将此诗改写成六言、五言、三言体,苏轼对该诗28字未动,而调侃断句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此可见,此诗在人们心中兴趣之浓,在历史上影响之深广。

因为这首诗世代流传很广,也使杏花村红火了起来,而名噪全国。国内有不少叫杏花村的,如山西汾阳有杏花村,安徽池州有杏花村,湖北黄州有杏花村,江苏古丰县和山东梁山等地都有杏花村。于是,也就产生了“杏花村"在何处的争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各地为了提高本地知名度,发展旅游业,或为了推销酒产品,一些叫杏花村的,都争说他们的杏花村,就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如山西汾阳与安徽池州为了杏花村商标而打官司。安徽池州人说,杜牧于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在池州当了刺使后,在杏花村附近写下了《清明》诗。

然而,要弄清这首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就必须先弄清《清明》诗真正的作者是谁。

现代大多流行的唐诗版本中,《清明》一诗的作者署名都是杜牧。而该诗真正的作者却并非杜牧。

首先,从杜牧诗文集的各种祖本看:《樊川文集》二十卷,是杜牧的外甥裴延翰所编,是最有权威最可信的版本,可是,其中并无《清明》一诗。后来,有人广泛搜集杜牧诗文而编的《外集》、《别集》中,也无此诗。清代所编的《全唐诗》,搜罗杜牧的诗,非常完备,其中也无《清明》诗。清代冯集梧编《樊川诗集注》时,补阙拾遗,用力甚深,而该诗也未在书中出现。

既然在杜牧的各种版本中都没有《清明》诗,该诗的作者究竟是谁?南宋洪迈书局的《杜牧〈清明〉诗四大悬疑》一书就提岀了质疑:《清明》诗确实岀自杜牧之手,还是“被署名"?

非常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疑为:“此诗由于《樊川文集》不收,仅见于《后村千家诗》,《千家诗》继文,故近人多疑其人为。"意思是说《清明》诗的作者署名为杜牧,近来被人们怀疑是有人造假。

近来,江南漆桥在网上发表的《〈千家诗〉中,署名杜牧的〈清明〉一诗应为许浑之作》一文说:“宋代时,杜牧诗文集为大家所喜爱,故书商为了赚钱,把当时流传不广但精品甚多的同时代诗人许浑的诗,假冒杜牧诗,以《樊川续别集》的书名刊发。之后,刘克庄从《樊川续别集》中选入《后村千家诗》。"可是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卷一中说:“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浑诗。牧仕宦不至南海,《续别集》乃存《南海府罢》之作,甚可笑"。

南宋末年谢枋编选《千家诗》时,又从《后村千家诗》中将《清明》诗仍署以杜之名选入其中。《千家诗》历代都被作为蒙学教材,成为学子们的必读书。对后代影响非常大。

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序》中说:“金华所刊杜牧《续别集》皆浑(许浑)诗也。"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清明》诗为许浑下第后归蒲城途中所作。

许浑是大和六年(公元832)考中进士的,其《下第后归蒲城墅居》、《清明》诗,作于他未中进士之前即公元832年之前。而杜牧是公元844年到池州作刺使,到任之后他才可能去杏花村酒家。这就比许浑作《清明》诗的时间,最少也晚了12年。

既然《清明》诗是许浑所作,这就必须对许浑作以简介。许浑(约791年—约858),字用晦,亦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是晚唐时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诗多写“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语。

许浑既是湖北人,在长安考试落第之后,不居住在长安或长安附近,为何要“墅居"远地的蒲城呢?因为诗圣杜甫在蒲城住过,并在蒲城写下了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自京赴奉先(蒲城)县咏怀五百字》名诗。再是“蒲城桑落酒"自南北朝至明末,在11个朝代,1200多年内,驰名全国。《旧唐书·官职志·三》载,唐代已将“蒲城桑落酒"作为宫廷用酒。特别是唐宋时,欧阳修、杜甫、白居易、王世贞等各朝大诗人的诗句中,就有“蒲城桑落酒"的内容。如“桑落蒲城催熟酒"(欧阳修《楼头》)、“赖有蒲城桑落酒"(宋·晁补之)、“坐开桑落酒"(杜甫《九日杨奉先会催明府》)、“三杯桑落乾坤洞"(明·屈宷)等等。诗人好酒,许浑当然就选择杜甫住过的而且有桑落名酒的蒲城墅居。“借问酒家何处有"的“酒",当然也就是“蒲城桑落酒"了。

《杜牧〈清明〉诗四大悬疑》曾提出疑问:一、杏花村在哪儿?二、《清明》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真的存在?三、杏花村是一种虚构的文学意象还是确有个杏花村?

据《蒲城民国志·教育志》中载:“吕原乡(县西南)第六保有第六保国民学校杏花村分校。"地理位置在由长安至蒲城的路段中间。在今天的三义村附近。如果从“文学意象"上讲,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当然亦可解释为“杏花开放的村庄。"

许浑多次赴京赶考而下第。《全唐诗》中许浑的“下第"诗就有七首。许浑赴京考试下第之后,在回蒲城墅居的路上,因落第失意心情忧伤苦闷,又逢天雨,更加重了他的忧伤心情。便想借酒消愁。此时,碰到了牧童,便“借问酒家何处有?"其酒,肯定就是“蒲城桑落酒"了。于是,诗人在此特别忧伤的情境下,激发了诗情。“许浑千首湿",诗中多写水,而写雨是岀了名的。于是,便从笔端流泻出了《下第归蒲城墅居》(载于《全唐诗》)、《清明》两首诗来。

下第归蒲城墅居

失意归三径,伤春别九门。

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

不知余正苦,迎马问寒温。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将这两首诗对比一下,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时间上两首诗都是清明时节的春天;在情绪上,考试下第后在归蒲城墅居的路上,“失意"“伤春"“余正苦"的心情与“路上行人欲断魂"非常相似;两诗中的天气都是雨天;遇到的人都有牧童,;两诗中都有杏花村。由此可见:同一时间、同一乡土、同一环境、同一情感的情况下,激起了诗人脑海中酝酿岀了这同源同味,内容、风格相似的这两首诗。至于哪首在先,哪首在后,没有考究的必要。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许浑的《清明》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就是蒲城的杏花村。

新闻推荐

花椒做媒 媒体牵线 蒲城农民手持陕农报韩城寻“宝”

本报讯(杨菊侠张建超扬海平报道)8月18日,韩城市芝阳镇迪庄村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手持一张8月14日的《陕西农村报》,指着该报7版头条刊发的一篇题为《产量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开》的报道,说要找该...

蒲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