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毕生奋斗 引来活水惠万民 ——记水利泰斗李仪祉

咸阳日报 2012-09-18 23:48 大字

落成的李仪祉纪念馆外景。

虽然李仪祉老先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功德圣绩犹如他墓前的石碑一样,巍然屹立在世人的心中。

李仪祉纪念馆景观丰富别致,极具意蕴。

为纪念我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弘扬悠久三秦水利文化而修建的水利专业博物馆。

本报记者 刘伟 文∕图

个人档案:

李仪祉(1882-1938年),名协,字宜之,后改仪祉。陕西省蒲城县人,我国近代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学院、泾阳崇实书院,精习算学、国文,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先后两次赴德国攻习水利。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1922年后历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西北大学校长、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职,为我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李仪祉从事水利工作数十年,先后发表水利论著200余篇,其中重要的治黄论著有《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黄河治本的探讨》、《治理黄河工作纲要》、《黄河治本计划概要叙目》、《治河略论》等。

先人治水,源远流长。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大禹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载,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最终完成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公元前237年,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修建了郑国渠,促成了华夏的一统,而且首开了引泾灌溉的先河。

虽然那些治水先驱早已长眠九泉,但他们的功德圣绩永垂史册、千古流芳。在民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水利专家。他主持兴建的“关中八惠”水利工程级陕南、陕北诸渠,惠普三秦大地,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的先河。他的丰功伟绩至今被后人们所称颂,今年8月,新落成的陕西省第一座水利专业博物馆,全画幅展示和歌颂了以他为代表的治水先驱的丰功伟绩。他就是堪称功德圣绩流芳百世的水利泰斗李仪祉。

“洛河小儿”的郑白宏愿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1882年,李仪祉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马湖乡富塬村,这里属渭北黄土高原,被洛河、白水河、大峪河切割成千沟万壑,自然条件极差。当地百姓吃水,一是靠打几十丈深的水井,用辘轳绞水。二是深沟吃水,要用人担或驴驮,遇到冰天雪地,经常人仰驴翻。三是靠打水窖积蓄雨水,这里十年九旱,水窖难以蓄水。穷人乞讨,硬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吃水难的情景,给少年时代的李仪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常坐在原边上,凝视着由北向南流淌的洛河,哗哗的河水白白流去,而住在高原上的百姓却要经受“吃水比吃油难”的煎熬。

从那时起,李仪祉就把兴修水利作为自己的终生夙愿,希望有一天修治洛河,造福桑梓,他把自己称为“洛河小儿”,决心效法秦汉时水工郑国和白公,立下了郑白宏愿。

兴教办学 创建水利高等学府

七岁那年,李仪祉师从伯父,开始上学,1898年在同州府考试中夺得头榜,后入崇实书院和关中学堂进行深造,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

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李仪祉先后两次留学德国,系统学习了先进的治水方略。1915年,南京政府正值张謇任全国水利总裁,他深感中国水利人才的匮乏,决心创办一座水利学校,地址选在了南京,定名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聘请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为筹备处主任。

听说中国要创办专门的水利学校,李仪祉喜出望外,“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先要培养专门人才。现在有人集资兴学,利国利民,我李仪祉岂能袖手旁观?”他来到南京积极协助张謇、黄炎培筹建学校。

学校初办,课本缺乏,一些外国教材内容不切合中国实际。为此,李仪祉夜以继日地编写了《水工学》、《潮汐论》、《水工试验》、《土积计算截法》等水利和数学教材,填补了中文教材的空白。他在学校主讲数学、地质、力学等学科。

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要有实验室,为此李仪祉因陋就简,筹建了一座水工展览室。他找来几个手艺高明的木工师傅,制作模型、教具、仪器等。另外还有木制桥梁、轻便铁轨、打桩机等施工机具模型,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李仪祉在该校执教7年,先后培养了200多名我国现代水利事业骨干科技专家。

兴建“关中八惠”成就灌区三百万亩

1922年,李仪祉出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总局总工程师,亲自主持筹划引泾工程,开始了梦寐以求的从事兴办农田水利的事业。

在李仪祉的带领下,陕西省组建了测量队,正式勘测泾河河谷、灌区地形,开展水文观测工作。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引泾灌溉工程一度搁浅。

李仪祉未能实现引泾灌溉工程的宏愿。1927年他离陕到上海任港务局长。李仪祉走后的第二年,陕西连续遭受三年大旱,这是一场特大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灾害发生的第三年,时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将军,邀请李仪祉二返长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主持引泾工程。

1930年12月,泾惠渠灌溉一期工程开始破土动工。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第一期工程于1932年6月完工,在明代广惠渠口上游,石质峡谷建成混凝土拦河大坝一座,在泾河左岸建成引水闸,并扩大了隧洞,拓宽了石渠,完成了总干渠、南干渠和北干渠。1933年,泾惠渠二期工程开始施工,1934年完工。

泾惠渠建成后,李仪祉建立了科学用水和工程管护制度,并进行水文、气象观测,开展作物灌溉试验,周边农民大为获益,泾惠灌区成为了关中最富庶的地方。

建成泾惠渠之后,李仪祉继续集中精力实施“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的宏伟规划。从1933年泾惠渠建成到1947年涝惠渠通水,历经十五年建成了“关中八惠”。在此期间,他还主持建成了陕北的织女渠,陕南的褒惠渠、汉惠渠和湑惠渠,使全省农业灌溉面积达到了330余万亩。

治黄导淮 保华夏安澜

李仪祉一生对治理黄河也悉心研究,1922年,他就写出了《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探索了黄河水患的原因和根本治理的途径。

1933年夏至1935年。李仪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期间,致力于黄河治本计划的勘测与研究,先后写出了《黄河治本的探讨》、《关于导治黄河之意见》、《黄河上游观察报告》、《黄河治本计划概要叙目》、《治黄关键》、《研究黄河流域泥沙工作计划》、《黄河流域之水库问题》等40余篇专著与报告。

在分析我国历代治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李仪祉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李仪祉在担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期间,拟订了《导淮规划纲要》。并主持在苏北运河上建成邵伯、淮阴、宿迁三个现代化船闸。这三个船闸使千吨巨轮从苏北直航长江到上海,沟通了南北水运交通,促进了物资交流。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呕心沥血,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水文化遗产。人已逝,魂依旧。虽然李仪祉先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功德圣绩犹如墓前的石碑一样,巍然屹立在世人的心中,人们会永远怀念他……(C)⑤

新闻推荐

市统计局***出实招

本报讯(记者陈娜通讯员党晓雪)近日,市统计局领导干部一行第7次深入新区坡头镇豹村落实包抓扶贫事宜,确保***出实招。经走访查看、实地调研,该局扶贫包抓负责人与村干部座谈,确定了眼下要抓好的六...

蒲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