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州到华州

渭南日报 2022-04-08 11:40 大字
王锋

常有人问我老家在哪里?我说祖籍商州,我奶奶还住在那片土地上,每年奶奶生日,我们整个家族就回老家团聚。

三十多年前,爷爷带着我的父亲、二爸从商州来渭南贩卖木材。翻过一座座大山,从天黑走到天亮,再从天亮走到天黑,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用木材盖房子的人都比较多。那时老家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挣不到钱。爷爷思来想去,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就让父亲和二爸当了上门女婿。从此,父亲在渭南华州区安了家,二爸在渭南临渭区落了户。

虽然这样,但我的根还在商州老家。七岁之前,我都是在商州那个叫铁炉岔的小村子度过的。老家门口的那座用五根木头做成的木桥,木桥下奶奶用来打水的小水潭,还有一下雨就会被水漫过的过河石墩,对面叔叔家门口的石磨,屋后山沟里的松果,都是我忘不了的记忆。听妈妈说,我小时候还有一件事被大家传为“美谈”。七岁的时候,奶奶教我数数。我每次都举着一个手,从这边数,这边是一,那边是五,中间这些不知道。从那边数,那个是一,这个是五,中间这些不知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奶奶就疼爱地搂着我说,我娃怕不是个“瓜瓜”。

后来我就跟着妈妈回华州上学。妈妈特别重视我的学习,我至今还记得她教我认门上的字“一寸光阴一寸金”。等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弟弟就上了幼儿园。他是我们那个幼儿园第一届学生,大家都感叹地说,你看人家那个娃五岁就上学了。

我在自己村子的小学只读了四年,就要到更远的渔池小学去读五年级。每天只能回一次家。在学校里几乎吃不到菜,都是自己带了馍,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人拿一个搪瓷缸子去灶上打开水泡着吃。如果去迟了,可能开水都没有了,总能听见有人用舀子在锅底刮水的声音。

再后来,盖楼房的人越来越多,木材的生意是越来越不景气了。爷爷就和父亲、二爸商量,把木材销售的门市从渭南城区搬到了农村二爸家。在农村只待了三四年,木材就几乎没有市场了。这时父亲发现华州这边的邻居还是用自家留的小麦和玉米做种子,产量比较低。城市已经出现了经过专家培育的袋装良种,他就试着买了一些,收获的季节,产量果然明显增加。他就从临渭回到华州的家,开始了小麦、玉米良种等农资的销售,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渔池小学毕业后,我又先后就读了大明中学和高塘中学。这两所学校离家更远,好在除了开水泡馍,我们已经可以吃到米线、凉皮等可口的食物。只是高塘中学的学生宿舍条件有点差,晚上我们在大通铺上开“卧谈会”,老鼠在彩条布做的天花板上开运动会。就是在这样条件艰苦的学校里,那一年我们班依然有十几个同学考上了大学。

在我读大学期间,两个弟弟也先后考上了大学。又过了几年,我通过考试到农村当大学生村官、到镇上做选调生,后来又遴选到市上工作,二弟自己开了店做生意,三弟工作后又到北京读博士。是知识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也是国家的好政策给了大家更多的选择平台。

奶奶说乡村振兴办的人号召大家发展产业,她帮着三爸在家里养飞鼠,有个事情干,不心慌,身体也硬朗。我坐在商州老家的农家小院,想着几代人的经历,我们从这里出发,又一次次地回到这里。根在这里,情在这里,心在这里,老祖宗在这里,虽然见的次数少了,有时候想着这些遗憾心还会揪一下,但看着子孙的日子越来越好,奶奶肯定也会理解的。

新闻推荐

慧照寺塔 自强不息的砖砌史诗

本报记者倪伟文/图与高楼林立的闹市不同,在临渭区下邽镇,举目四望尽是沃野,大部分建筑贴伏地面。在这样一个近乎平面...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