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照寺塔 自强不息的砖砌史诗

渭南日报 2022-04-01 00:41 大字

本报记者 倪伟 文/图

与高楼林立的闹市不同,在临渭区下邽镇,举目四望尽是沃野,大部分建筑贴伏地面。在这样一个近乎平面的世界里,慧照寺塔拔地而起,傲然而平静地矗立着。

据《下邽镇慧照寺重修塔记》记载,慧照寺塔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断续修建了近三百年,至元泰定年间 (1323—1328年)完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华州大地震”,万历九年至十二年(1581—1584年)重建。

慧照寺塔为典型明代砖塔,共九层,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刹尖曾缺失,经维修已复原。一层塔身东面劈有券门,门外两侧嵌有明万历九年《下邽镇慧照寺重修塔记》和《下邽镇慧照寺重修塔题名记》石碣两方,门上方嵌有“悉怛(dá)多般怛罗”碑刻。

“悉怛多般怛罗”是一句佛家的楞严咒,译为大白伞盖,意指佛法像伞一样,遮蔽妄念邪念,用智慧护佑众生。佛家咒语的作用,是帮助善男信女破除心中的秽念,求得自证。然而慧照寺塔上的这块石额能够存在,乃至整座塔能够保存至今,靠的不是自证,而是自强。

自强是中国文化中最基础的“原色”,所谓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中国文化中的诸多概念,用三棱镜一照,光分七彩,全都有自强的影子。从古至今,自强是中国人信奉的人生之道,具体到渭南人身上,这种抽象的自强精神外化于物,重建的慧照寺塔便是其一。

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华州大地震”是历史上造成死伤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明进士秦可大的《地震记》中记载,这场地震造成“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伤亡达八十三万人。《华州志》形容此次地震的危害:“自古记兵燹(xiǎn)灾伤,无如此惨也。”东秦土地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惨烈的灾难,大地崩裂,高山倒塌,河流消失,村庄毁灭,慧照寺塔也折断倾覆……

历史上遭遇大灾大难后被废弃的城市数不胜数,外国有庞贝古城,中国有楼兰古国,面对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幸存者只能扶老携幼,远走他乡。绝望之中转身离开是人之常情,真正的勇者要在瓦砾堆上重建家园。

我们的文化基因不包括对放弃和沉沦的妥协,有的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在地震中幸存的渭南先民掩埋了逝者,打扫了瓦砾,收拢了土地,播撒了新种。在等待明天的黎明时,人们需要一座纪念碑来纪念逝者,同时向生者表达敬意,于是折毁的慧照寺塔被重建,高高矗立在大地之上。数百年来,这座砖塔向每个人传达着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有二十万行的史诗《摩诃婆罗多》,那是一种纵横宇宙、统揽八荒六合的浪漫,但它只在婆罗门祭司的口中流传,活在幻想之中。我们的史诗并不拘泥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词汇,而是无数座像慧照寺塔这样用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无言之作。

灾难之后,逝者良多,但幸存的人把塔重新建起来,顽强地在故土繁衍生息,这份自强不息,便是属于中国人的史诗。

新闻推荐

责任压实到基层隐患消灭在一线渭南市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迎盛会”专项整治

本报讯(记者武茵茵)3月29日,记者从市安委办获悉,为切实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为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党的...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