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为底色 以项目建设为动力 助推渭南高新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加紧建设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到精彩纷呈的城建项目,从智能尖端的创新科技到心系百姓的民生工程……渭南高新区切实贯彻落实“项目建设突破年”行动要求,坚持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1年,渭南高新区严格落实渭南市委市政府“一月一开工”要求,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坚持每月都有高质量产业项目开工,全年累计新开工项目75个,其中高技术含量产业项目37个、亩均投资强度800万元,均创历史新高,带动54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9.1亿元,对全市投资贡献度超过12%。
聚合高质量项目
让经济发展动力“更强”
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渭南高新区谋划、引进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为实现该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2021年,渭南高新区积极响应渭南市委市政府“工业倍增”计划行动,系统谋划“十四五”末构建650亿元产业集群,全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15.5%;规上工业总产值234.59亿元,增长31.2%。这些成果得益于一个个高质量项目在高新区的遍地开花,陕煤研究院高分子材料及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就是一个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升规的“高新速度”的生动实践。
陕煤研究院高分子材料及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由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投资建设,总投资8.2个亿。整个项目分三期建设,主要围绕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研发应用,建设集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技术服务收入1亿元,实现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发展。正在建设的是一期项目年产3万吨矿用高分子材料工业化示范项目,投资1.928亿元,主要包括钢结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职工宿舍及配套公辅工程等,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米,2021年2月开工,9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产值7700万元。厂房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施工,下一步重点进行主体设备以及相关配套公辅设备安装调试,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以上、利税5000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项目产品除了能为陕煤集团1.6亿吨煤炭安全开采贡献重要力量,也可服务全国煤炭企业,实现支撑煤炭产业安全高效开采。
“为了尽快投产,我们率先启动生产厂房建设,预计比原计划提前了四个月。”陕煤研究院高分子材料及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经理王小军说。“这得益于高新区管委会对项目的大力支持,通过主动上门讲解相关政策、召开项目推进会、采取“容缺+承诺制”、专管干部项目包联等形式,全方位跟踪式的服务为早日实现项目建成投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陕西顺展云康是一家专业化的特种车整车及专用设备制造、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产品涵盖医疗、警用、消防、环保及各类特殊行业系列特种车辆,拥有国内先进的工艺装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便捷的运输体系和成熟的销售网络。2021年3月,在高新区优渥投资环境的吸引下,公司落户高新区,仅仅三个月,完成了设备搬迁、厂房改造、部分产线恢复生产,同年6月首台改装车正式下线,再次刷新了“高新速度”。
去年12月下旬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保供企业,陕西顺展云康全员到岗,加紧生产。特别是今年1月6日晚,在接到急需一批救护车驰援西安任务后,企业第一时间响应,紧急调配人力,调补物力,调整生产工序,加班加点,连夜进行装配调试。一边是企业员工们轮班上岗,24小时不间断生产,全力以赴保证救护车的生产;一边是高新区领导干部驻扎企业一线,协调交管部门,办理车辆运输通行证;联系疫情防控小组,落实人员防疫物资;安排专人负责,确保车辆油料充足……双向努力之下,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一辆又一辆救护车陆续完成了装配调试,顺利交付西安。
为引进高质量项目,加快项目尽快落地,渭南高新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对标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和一流标准,找差距、添措施、补短板,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率先在渭南市推广实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并联审批”办理模式,与陕西省11个高新开发区实现168项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并全面上线“渭南高新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网上事项可办率提高至96%,率先在渭南开展政务事项标准化梳理;设置“24小时服务热线”和“办不成事”窗口,政务事项办理更加便捷;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先后聘请达刚、中联、木王等8个企业负责人为高新区招商大使,跟踪洽谈项目78个,总投资226亿元,形成全社会招商引商助商的良好氛围。
聚力科技创新
让城市发展底气“更足”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作为渭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制造业的主阵地,渭南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园区发展,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渭南高新区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大机遇,2021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持续深化合作,渭南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产业园建成投入。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2.47亿元、同比增长31.4%,北人印机、科赛机电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陕西沃泰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各类创新主体数量全市占比保持在30%以上。
噔噔噔……中联建起渭南基地车间操作台的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将钢架送到自动化生产线上,伴随着细小的声响,钢架吊在滑轨上稳步穿梭于车间之中,经过一道道自动化工序加工,一个个的产品就这样被生产出来了。
走进中联建起渭南基地车间,一幕幕火热的生产场景,到处能感受到该企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据介绍,中联建起渭南基地作为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四大制造基地之一,致力于打造区域三装物流中心,通过共享常德智能工厂及上游生态圈优质资源,在渭南实现区域制造升级。其主要从事塔机特种设备制造,以P1型塔机(WA5610-WA6015)生产为主。
作为国内外塔机行业的龙头企业,一直依托着技术传承与不断创新,为中联建起渭南基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2021年,中联建起W系列二代产品的问世,该产品在紧凑包装运输、快速装拆、智能人机交互等方面,拥有业内绝对优势,解决了安全、环保、人性化以及PC高精度施工的行业痛点。目前,中联建起新一代塔机产品正在研发当中,很快可推出面向市场。同时,中联建起渭南基地也正在逐步实施“智能制造”改造计划。届时,将大幅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生产力,为下一步抢占全球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渭南高新区加快融入省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战略部署,积极承办“2021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有关活动,促成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创渭南建工发展集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创渭南高科产业园”等校企、校地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同时,全年组织24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比赛,18家晋级复赛、8家晋级决赛,印象认知荣获省级大赛第一名。同时,华海新材料还获得2021年“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为陕西省唯一获奖企业。
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渭南高新区一直在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创新。
聚焦民生项目
让百姓幸福底色“更靓”
民生实事项目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其中教育更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计。渭南高新区始终以优先发展教育为主线,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中小学建设投资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2021年,渭南高新区第五小学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30亩,总投资8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9467平方米,建成后可增加学位1350个;同时,渭河学校扩建教学综合楼一栋,校舍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也可增加学位900个。与此同时,渭南高新区还创建标准化幼儿园4所,为普及普惠幼儿园创建工作打好基础。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实施教育信息化2.0工程,加强智慧校园建设。
为更好落实“双减”要求,渭南高新区完善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全面做好课后服务准备工作,辖区七所学校(包括渭南初级中学)全面开展课后服务,每周五天每天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全面落实教育改革。
同时,渭南高新区崇业路南延道路工程作为全市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是高新区连接连霍高速以南和渭南火车西站区域的主要南北方向交通干道。
据了解,该项目是渭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的重要内容,项目2020年4月份动工建设,道路全长850米,宽36米。双向6车道,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机动车道各12米宽,中央绿化带宽2米。排水工程按照雨、污分流实施。道路沿线相交道路较多,主要涉及下穿连霍高速、陇海铁路,平交华山大街、108国道、南环路。目前道路已经全面通车,大大方便了辖区群众的交通出行。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项目是推动发展的“牛鼻子”,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一批项目就带来一条全新产业链。一处处如火如荼的生产场面,一批批关乎未来发展的高端项目,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渭南高新区把项目建设作为“牛鼻子”“着力点”,担当作为、奋力突破,正汇聚起打造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磅礴力量。
新闻推荐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再接再厉 奋力走好渭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赶考路
本报记者杨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我们告别意义非凡的2021年,迎来充满希望的2022年。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