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经开区科技创新让民企发展更有活力
通讯员 甘泉 本报记者 王宪辉
听说渭南经开区一家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民营企业正在建设自己的科学研究院。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研究院,一个涉农民营企业又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这家名为陕西秦云农产品检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一探究竟。
“我们去年下半年已经启动陕西秦云农业科学研究院建设,目前主体工程进度已经完成了80%。”说明来意后,该公司董事长雷浩详细介绍了科学研究院建设情况,并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了这个正在加紧建设的项目。该项目占地2000余平方米,目前上下两层的钢结构建筑主体已经建成,内部按照功能布局分成了若干区域,工人们正在安装外部玻璃幕墙和电力、通风系统。“我们在这里规划了专家工作站、远程会议室、数据库、产品展示厅、科普教育馆等区域。”雷浩介绍,为方便工作人员,这里还同步配备了开放办公、娱乐健身等设施。
一家民营企业,有能力建设好科学研究院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雷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记者参观了该企业的实验室和专家工作站。
在实验中心记者看到,一幢三层高的建筑里分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对一份份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在这里我们可以对食品、农产品、水质、土壤、饲料、肥料等进行检验检测,基本涵盖了农业领域全部环节。”雷浩介绍,实验中心目前已经取得了行业所需全部资质,认可参数达到5000余项,而配置的离子色谱仪、液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等设备水平更是居于同行业前列。
有了资质和设备还远远不够,科研创新的核心是人才。这个偏居陕西东部一隅、由民营企业发起成立的农业科学研究院有足够的科研人才支撑吗?它又如何请来领域“大咖”?
陕西秦云农检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建立起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星期天工程师”模式,聚行业人才而用之。“我们与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企业需求和专家特长,让专家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企业科研工作中,同时对研究院科研计划制定、研发课题选择、科研攻关等进行指导把关。”雷浩介绍,企业斥巨资购置的仪器设备等资源也面向科研院校开放,由此吸引了一批专家参与到企业科研工作中。靠着柔性人才引进制度,目前该企业累计主导、参与制定各类标准34项,取得发明、实用专利25项,发表论文近50篇。“我们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之后,再从企业管理运营中剥离出来,这就具备了建立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基础。”雷浩介绍,研究院与企业将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互不隶属,各有侧重,管理运行机制也不相同。
在该企业的专家工作站,几名科研人员正紧张忙碌,不时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与专家开展讨论。据雷浩介绍,参与讨论的专家中,不乏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而在企业专家工作站人才库中,像这样的专家已有67名。
一个发展势头正好的企业为何要转型去打造农业科学研究院?
“打造陕西秦云农业科学研究院是企业直面市场需求、直面市场竞争所决定的。”对此雷浩有自己的认识:从市场来看,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检验检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以科技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雷浩表示,该研究院围绕农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研发创新这一核心,通过搭建专家工作站、线上服务、仪器共享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平台开展农业科研工作,最终输出相应的科研成果、技术标准,由此形成规划与研发、种植与检测、品牌与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条服务闭环。
“鼓励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合作,这是我们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渭南经开区发改局副局长王蕾芳介绍,近年来,渭南经开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动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石云)为推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开展,渭南市保险业严格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广泛宣传保险知识,...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