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群众的暖心“大白” 记渭南高新区奋战在防疫一线的乡村医生

渭南日报 2022-01-08 01:08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珂 通讯员 周微娟

一身防护服,一穿就是6个小时;一间采样室,24小时坚守。疫情就是命令,渭南高新区30名有专业技术资质的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经过培训考核符合上岗条件后,毅然挺身而出,披上白色“战袍”,义无反顾地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为辖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穿上防护服,肩上的责任就沉甸甸的”

“来,张开嘴巴,啊……好了,可以了!”1月4日下午3点半,在渭南西火车站高新区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的核酸检测区,来自白杨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穆晓丝正在为出站旅客做核酸检测,一系列操作干练老道。

今年51岁的穆晓丝,从医已有30年。2021年12月16日,高新区启动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后,穆晓丝第一时间响应白杨卫生院的组织号召,来到108国道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采样点值守,2021年12月29日又按照安排奔赴渭南西火车站值守。在核酸采样区,她和其他的乡村医生一起,为来往车站的旅客做核酸检测。这一忙,就是20多天。

“要提起最难的,就是穿上防护服后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去洗手间。”穆晓丝告诉记者,一套防护服穿戴流程复杂,耗费时间比较久,加上防护服脱下后就不能再次使用,为了安全起见,大家每次都是穿上防护服后,值班中就不再脱下来。防护服层层勒得紧,密封性比较强,穿在身上不透气,时间一久,大家的身上都是黏湿的,面罩里全是水雾,又不能用手抹掉,只能等待自然干,非常不舒服。手腕上那些被防护服“烙印”着的各种勒痕,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荣誉的勋章”。

为了不去洗手间,值守中大家尽量不喝水。每天换班后脱下衣服感觉一下子就解脱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喝水。对此,穆晓丝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是每次只要穿上防护服,一下子就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就下定决心要做好这件事。

“战胜困意,在夜空下执着坚守”

1月5日,小寒,深夜0点的天气寒冷异常,高新区108国道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的灯光在深夜雾气的笼罩下依然非常明亮,凛冽的寒风吹得党旗猎猎作响。此时,大寨村村医杨新仓已经穿好防护服开始了这一夜的值守。

消毒、整理、登记……一上岗位,杨新仓就像往常一样忙碌起来。受疫情影响,深夜0点到清晨6点,108国道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通行车辆很少,采集的样本量也不多,但他们还是认真细心地为每一个群众服务,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夜晚虽然工作量不大,但是责任依旧重大。

“值夜班最辛苦的就是要战胜困意,自己和自己较量。”杨新仓说,“后半夜没车的时候也是这么坐着守着,随时待命。”困了的时候,他们就互相聊聊天,或是起来走一走、动一动,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

夜幕下,他们就是最亮的星,用默默坚守诠释着初心和使命,用责任和担当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在星夜中等待太阳升起。

“群众健康了,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

作为一名有着25年从医经验的全科医生,张少莉是姚家村卫生室唯一的医生。她性格爽朗、为人和善,在村里人缘非常好,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热心张姐”。而此时,张少莉正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在310国道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为群众做核酸采样。

疫情防控期间,张少莉和其他乡村医生一样,积极响应,第一时间来到疫情防控一线。每天结束疫情防控值守后,她就马不停蹄地回到村里,为居家隔离的村民监测体温,协助做好核酸检测,叮嘱他们做好防护。这边忙碌完,她又来到集中隔离的村民家里,一边安抚家属的情绪,一边向他们解释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在她的耐心解释下,村民们都十分配合防疫措施,也纷纷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平日里,热心的她定期给村里的老人们做健康检查和指导,为那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们提出了不准吃糖、不准睡懒觉、不准喝浓茶的“三不准”要求,督促老人们注意身体健康。在疫情防控期间,她更是闲不下来,常常走村串户,为村民们宣传防疫政策和安全防护知识。“无论是在310国道卡点做核酸还是村里防疫,都是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张少莉坚定地说。她走在村间巷道,更走进了群众心中。

星夜坚守,全力守护。这群奋战在高新区乡村和抗“疫”一线的“大白”们,坚守岗位,无畏前行,用责任和担当,温暖着这个冬天。

新闻推荐

让灵动课堂充满“语文味”

临渭区渭河小学教师黄晓莉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从字词到语句,从课文到写作,源于生活,扎根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