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动课堂充满“语文味”

渭南日报 2021-12-29 00:33 大字

临渭区渭河小学教师 黄晓莉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从字词到语句,从课文到写作,源于生活,扎根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社会生活搬到课堂。

激趣调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都是在相应的情境中展开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能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课文,精心设计导入,形式新颖,语言有特色,紧扣主题,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法,如情景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个性导入法等,针对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对课文及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兴趣为动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感知触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自由地读,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初步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精读课文的切入点。同时完成预习和概括主要内容两部分。

品悟感动

——精读体验,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生读的过程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

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文本的语言、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品味要求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到了高年级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

拓展灵动——思维创新,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从课内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语文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交流、评议,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主灵动——自由选择,分层作业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因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真正让作业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并且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积极体验者。让课堂灵动起来,激活语文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闻推荐

渭南市医疗机构多举措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市中心医院本报讯(通讯员宋蓓蕾)近日,市中心医院核酸采集人员坚守岗位,快速规范开展核酸检测。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十分...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