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英雄梦 一生拥军情 记全国拥军模范王友民
本报记者 张伯阳 实习记者 倪伟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每一份伟大的成就,无不立足于感情和付出;每一段不凡的人生,无不依托于日积月累。对王友民来说,拥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拥军的事情,要一件接着一件办。
“拥军是传统,拥军是责任,拥军永远在路上。”王友民感慨地说。这位57岁的渭南汉子说话中气充足,似乎胸中有丘壑,一提到拥军事业,双目坚毅,仿佛眼中存山河。
梦起——儿时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在王友民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1964年春,王友民出生在渭南市渭河北边的一户普通农家。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志愿军战士王成在《英雄儿女》中的呐喊,震撼了亿万中国人。从那时起,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王友民对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革命先烈的事迹熟稔于心,对这些英勇无畏、舍身忘我的英雄人物崇敬万分,一个关于英雄梦的种子在王友民的心中悄然发芽。
军人,在他看来与英雄是同义词。然而,儿时的一次负伤,导致他无法参军入伍。与军营擦肩而过的遗憾,令他耿耿于怀,但他与军队的机缘,却在另一条人生轨道上交汇。
对军队和军人的感情,并非“无缘无故的爱”,王友民的拥军路,萌芽于对军人的敬仰,开始于38年前一场在东北的冒险。
“当时在渭南干临时工,一个月挣30元。但去东北修铁路,修1米就能挣30元。”1983年,青年王友民决定前往东北寻找机会。头一次出家门,他并不知道,3月的东北大地如同钢板一样坚硬,铁镐砸下去,只能听到“咣当”的声音,根本不见黑土松动一寸。
挣不下钱,他跟两个工友想回家,却已身无分文,只能在长白山中徘徊。陌生的原始森林充满了危险,除了饥寒交迫,还有躲在暗处的猛兽,他们进退维谷,如临深渊……“救命恩人是名复员军人!”王友民回忆往事时,仍然难掩激动之情。
绝望时刻,一名穿土黄色军裤的林场职工出现了,他叫李成祥,是一名退伍军人,复员后在那尔轰林场工作。他将王友民等人接回家中,用自己不舍得吃的细粮悉心照顾,还介绍他们在林场务工挣钱回家,直到3个月后把他们送上回家的火车。
萍水相逢却在危难之中伸出援手,李成祥的救命之恩,点燃了王友民拥军生涯的星星之火。
结缘——梦开始的地方,如果不能实现那就离梦想更近一点。
“部队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军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榜样,虽然无缘成为他们的一员,但能为他们做点事,能解决军队军人的后顾之忧,我也算是离梦想最近的距离了。”王友民对军人的承诺,字字如钉。
1986年,他成立了一家印刷厂,偶然听到几位军嫂因为无法随军工作,跟丈夫闹矛盾的诉苦。回想起李成祥的义举,他萌发了接收军属进入自己工厂的想法。于是他主动联系驻渭部队的首长,首次安排3名军属入厂,后来陆续又解决了十几名军属的工作问题。
“您让工作在边疆、两地分居的军人安心在部队工作,我们在祖国边疆的军人向您敬个军礼!”“感谢您对军人和军属的支持关心和帮助。”……一封封感谢信纷至沓来,一双双有力的大手握在一起。
自身的修为、精神的丰盈、内在的胸怀和气度都在定义一个人。修养和内涵给人留下的印象,同样也能给人机会。自从积极吸纳军属开始,王友民的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他不满足于现状,又接收了大量退伍军人,素质高,纪律好的退伍军人不仅工作扎实,同时,也使得企业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不断提升,各种发展良机叩门而至。
目前,王友民的公司里,80%的员工都是退役军人和军属,那簇源于长白山深处的拥军星星之火,至此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了秦东大地。
2015年,王友民被陕西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爱国拥军模范”;
2019年,陕西容厦集团被评为“陕西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
2020年,王友民被表彰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
……
小小的举动打破了空间的桎梏,穿透了现实难题,使军人报国再无后顾之忧,使军属持家再无生计之虞。
前路——当年只有一台印刷机的小厂子,最终成为一个集物流、建筑、传媒等为一体的集团公司。王友民也意外收获了事业的飞速发展。
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不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军人都是为了人民的需要冲锋向前的子弟兵。退役军人虽然脱下军装,但忠诚、担当的品质早已嵌入灵魂,他们对于社会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不管部队遇到什么问题,王友民都会竭尽全力地解决。从驱蚊剂、炊具、油漆,到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只要能改善官兵的生活和训练水平,他都慷慨相助。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王友民的物流公司主动承担驻渭部队食品医药供应。当时,全国物资都相对紧张,但王友民还是想方设法采购了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防疫用品,及时送到了官兵手中,为部队保持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愿这一生,永远都在拥军的路上。”王友民平静地说。对军人的感情,始于英雄崇拜,成于救命之恩,在对军民关系的理解中完成蜕变,最终在伟大祖国的复兴路上得到升华。虽然没有参过军,但王友民是一名不穿军装的“兵”,将永远为拥军事业执好勤,站好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这一代人是赶上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王友民常常站在院中的杏树下,望着“饮水思源”井思绪良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辛通讯员马鸿)10月25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近日渭南市食品药品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渭南智利知识产权...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