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践训练策略探究渭南小学教师 李苗荣
学好语文,就是使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能够“知其言”“得其意”,掌握这些语言规律,增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最终以达到巧妙运用的目的。而学生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
“用”的前提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读中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在读中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文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有声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入情入境的诵读,在学生内心逐渐明朗并融化为滋养人格情感的琼浆。
在多层次的朗读中督促学生背诵经典,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优美篇章,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
然而语用训练关键在课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课文是个例子,通过理解这个例子,训练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
课堂上应聚焦特殊段落,找准语用着力点。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式和段落结构,是训练学生“句、段”学习的范本。比如一些基本句式: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句等;一些基本的段落形式:总分结构、并列结构以及对一些特定事物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至四自然段都是中心句引领整段的特殊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特点,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接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用中心句开头的方式当小导游介绍西沙群岛成片的椰子树,找准语言训练的着力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训练中,紧扣课文留白,拓展语用训练点。
好的文章中总会有一两处留白,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这种留白之处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设计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小鹿在溪边漫步时,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小鹿的各种姿态呈现出来,鼓励学生关注小鹿的表现,抓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语用训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对其他动物的想象,打开学生的思维,感受大兴安岭迷人的风景,挖掘文本深处的“留白点”。
其次关注特殊标点,找准语用突破点。
标点符号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教学《彩色的梦》时,诗歌中的破折号有延长声音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读好的同时,聚焦破折号引导学生思考破折号背后的情感,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与内化。
课堂的积累与运用最终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要巩固和拓展学生的语用训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练习,在活动中促进,在实践中应用。
班队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周一次的班队会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如开展“聚焦两会,做新时代的好少年”的主题班会,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好少年?学生从思想、行动以及学习等方面进行交流,兴趣盎然,活动成功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以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充分利用每天的阅读时光,每周三天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收获、感悟以及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要进行语言的提炼与再加工,表达能力也会有质的提升。
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学生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结合生活中的特殊节日,让学生自身体验,在实践中进行语言的再创造。三八妇女节说出对妈妈的爱,写下植树节中自我参与的感受,记录中秋节家人团圆的喜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方还有很多,比如诗歌朗诵、辩论会、报评、演课本剧等活动,以此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不同的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姚佩)4月26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智趋华山、才聚渭南”英才计划的意见》精神,加强渭...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