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数十载 救助终还乡
本报记者 夏莲 通讯员 王西军
许是因为血缘,张江龙一眼便认出了眼前的母亲。久别重逢,母子俩抱头痛哭、泣不成声。
“整整17年啦!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你看,这是你以前的照片,还记得这是在哪吗?”
11月10日,新疆伊犁州救助管理站里亲人重逢的感人一幕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场的人也不禁红了眼眶。
这一天,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离家17年的张江龙终于见到了从伊犁州霍城县惠远镇专程赶来接他回家的母亲莲花蕊。张江龙也成为渭南市救助管理站自今年5月启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以来,第14位寻亲成功的长期滞留人员。
时间追溯到2015年8月1日。连日的阴雨逼退了暑气,空气中透着一丝凉意,路人纷纷穿上了长衫,渭南高新区兴盛路北段,一名衣衫褴褛、浑身湿透的男子却在湿漉漉的垃圾箱里捡拾垃圾。这反常的一幕,引起了高新区白杨派出所巡逻民警的注意。民警与男子交谈发现,男子行为异常、有暴力倾向,身上也没有带相关身份信息和证件。随后,在民警的劝说下,他答应前往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暂避风雨。
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值班工作人员发现该男子面容憔悴,精神恍惚,思维混乱,言语不清,头发脏乱,衣服松垮,浑身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且存在暴力倾向,疑似患有精神疾病。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他,工作人员将该男子护送至渭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专业治疗。
在医院治疗期间,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照顾他的生活,积极与他沟通交流,希望他能早日想起有关自己的信息。但无论工作人员怎么引导,他还是无法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甄别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为了方便他在渭南的生活和后续的医疗保障,工作人员为他落了户。
寻亲工作丝毫没有头绪,但工作人员并没有停下为他寻亲的脚步。他们一边按惯例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救助微信公众号上频繁推送寻亲公告,一边积极协调对接公安部门,为他采集DNA信息进行专业化比对。同时,利用“救助开放日”向社会公布图像、体貌特征,广泛征求知情信息,凡是能用上的“招数”全都用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29日,转机出现了!张江龙父母张孔帅、莲花蕊接到一个亲戚打来的电话,称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发布的信息上,看到了一张特别像张江龙的照片,怀疑是17年前走失的张江龙。得到消息的张孔帅、莲花蕊夫妇,一刻也等不及,一路狂奔来到当地民政局,请求工作人员与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经多方验证,最终确认了张江龙的身份。11月10日,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张江龙终于在伊犁州救助管理站见到了分别17年的母亲。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莲花蕊将写有“寻亲数十载、救助终还乡”十个大字的锦旗交到了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手中。
据莲花蕊回忆,2003年8月3日,儿子张江龙外出求学,一走便杳无音信。“儿子走失后,我们一家人还有亲朋好友都四处寻找,但没有结果。这么多年了,我们几乎已经绝望,没想到他还活着,而且活得好好的。幸福来得太突然,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张孔帅紧紧拉着张江龙的手激动地说道,“儿子找到了,圆了我最大的心愿。”
5年温馨救助,成功护送返乡,对于救助管理人员来说,被救助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就是最好的鼓励和褒奖。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付杨博)以缴纳9000元“诚信金”成为公司员工,并赠送公司股权为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传销网络犯罪。近日,渭南市公...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