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守住乡愁

渭南日报 2020-01-10 01:32 大字

李康美

人生的风风雨雨,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都可以转化为文学创作的资源和财富。田光明先生虽然一直没有离开过教育战线,但是他曾经有过从教师到行政,从乡下到城市的多次转换,这些对于他尔后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他退居二线之后重归文学之路,又出版散文集,这是多年积累的结晶,这是“天道酬勤”的精神回馈。

人在一个地方待的久了,思想和情感都会受到深刻的感染,精神无不沾上地域文化的胎记。田光明家住临渭区三官庙,那儿曾经是真正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秦岭浅山一带,理所当然,田光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就寄托着一往深情。他的书稿六个板块贯注着“守护乡愁”的基调,其中四个板块全是写故乡的,以一个游子回归的情感———“留住乡愁”。

田光明的散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笃实”,纯净地如同家乡的小溪,朴素地如同家乡的一片丛林,对于乡情的衷情和深念,也犹如家乡的石鼓山一样亘古不变。这让我想起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乐天在文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田光明对家乡的一沟一梁都充满了感情,在几乎三分之二的作品中,都能够感觉到他的心音是和着故乡进步的节奏,一起激烈地跳动。应该说,他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应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从文中的“酸菜”“搅团”“喝糊汤”“村庄”“小路”“皂

角树”“柿子”“酸枣”等,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浓浓的乡愁。

田光明散文中的“笃实”,还表现在,他所写的乡愁里有自己的思考,而非一些人写的纯心灵鸡汤式的散文。他笔下的父老乡亲,质朴勤劳又乐善好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乡亲、对劳动、对劳动果实深切的爱,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构思写作是自然落笔成文,给人的感觉是流畅生动而亲切自然。写乡愁不仅仅停留在乡愁表面,故乡人民的那种持重、勤谨、互助、友爱、贵德等品质,正是我们今天这个崭新的时代仍然需要的,值得牢记和世代传承。

散文作为一个大的文学门类,在当前网络文学的语境下,容易迷失自我。田光明的几十篇作品,呈现的另一个特质,就是散文的文体特质———“纯正”。阅读他的作品,纪实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天地,《吃糊汤的日子》算是田光明的作品中文质较突出的一篇。这篇作品以在学校上学“帮灶”搭起骨架,写了当时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也写了在这种生活状况下,对求学读书的坚守,写了这种艰困生活对自己人生的砥砺意义。田光明在比较细腻的行文中,流露出来的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怀念吃糊汤的岁月,就像怀念木版画一样的黑白童年,就像怀念鸡鸣犬吠相闻的乡村,总有品不完的味道,更有记忆中抹不去的浓浓的乡愁情结。”是对过去岁月的咀嚼和回味,让人读过之后余韵悠长,言已尽而意尤行。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迫”是田光明散文的第三个特质。其中《计划》《给父母亲送书》《娘的风水学》等印象很深刻。田光明的散文和小小说的创作,在题材取向上大都指向乡村,从而也可以看出,他对乡土题材的写作具备一定的稔熟和高度。

田光明的散文创作能取得如此成就,显然取决于他几十年生活的积淀,落笔纸上,内在的情感就像奔流出山的河流。《岭坳里,那所小学》写的是自己走上教师岗位,那种初出茅庐忐忑不安的情景,作品中生活体验很深。作品读后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岁月中,山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同时也看到一个山区有为青年,放弃升大学的机会,毅然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家乡的孩子无私奉献的拳拳赤子之心。

改革开放开阔了每一个人的精神视野,田光明工作调进城里后,广泛接触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吸纳多元文化的营养,一个对生活有心的人,也在这个时间段增加了见识,如《成都记游》《访朱自清的故居》《美丽的邂逅》等,都可以看出田光明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对汲取精神营养的标志。

我从这个集子中的大量篇幅,能读出乡愁的光明先生“疼痛感”,但应不拘泥于这种“疼痛感”。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熏染下,精神的高度要有追求,应当与新时代紧紧地呼应和对接,把自己大山般的质朴与率真,饱满的胸怀和气度,转变为散文创作的大气象,这也许是我对田光明先生的苛求。

新闻推荐

“最好的新年礼物是送你回家!” 市救助管理站倾心救助流浪人员小记

通讯员王西军“在外打工十多年的老胡回来啦!”1月2日下午,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小河村村委会院子里来了许多人,村干部、村民都...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