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新年礼物是送你回家!” 市救助管理站倾心救助流浪人员小记

渭南日报 2020-01-09 00:49 大字

通讯员 王西军

“在外打工十多年的老胡回来啦!”1月2日下午,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小河村村委会院子里来了许多人,村干部、村民都闻讯赶来,原来是小河村外出打工12年的流浪人员胡双喜,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回来了。早已在那里等候的哥哥胡兴成和侄儿胡龙宝急忙上前迎接他,喜极而泣:“你可回来了,终于找到你了……”

那么,市救助管理站是如何帮助胡双喜找到亲人的呢?时间回到2019年8月5日,当天,通过市民报警,民警将一名在渭南经开区流浪乞讨人员送到市救助管理站。这名流浪人员看起来约五六十岁,虽然蓬头垢面、口齿不清,但身体状况良好。他身上没有携带有效证件,工作人员询问他的姓名、家庭住址,他断断续续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叫“郁宗林”,今年56岁,家住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故县镇安家底村。随后,工作人员为其办理好入站手续,帮助他洗澡、理发、换衣服,并准备饭菜,将他临时安排在站内休息。根据他提供的家庭住址,市救助管理站安排专人带他前往安家底村寻亲。工作人员到达安家底村村委会后,向村支书了解情况,村支书表示根本不认识“郁宗林”,村里也没有这个人。随后,工作人员又耐心询问他,带着他挨家挨户地辨认,结果都无功而返,便将他带回救助管理站。

为了尽快地帮助他回家,工作人员在今日头条发布寻亲公告,并采集DNA,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及《渭南日报》发布寻亲公告,希望能找到其家人。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还在生活细节上下功夫,为他端饭、洗衣服、理发、洗澡,用实际行动打动他。在情感上,工作人员积极和他沟通交流,用对待亲人的方式感化他,让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在获取个人信息方面,与他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用真诚、理解的态度接纳他。

经过近五个月的照料,“郁宗林”从一开始不愿配合到愿意和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在一次交流中,当工作人员问到家庭地址时,他说出“小河”两个字,并突然说出自己名叫胡双喜,工作人员将谈话内容进行录音,经过反复聆听终于确认“小河村”三个字。甄别寻亲工作有了新进展,工作人员紧盯这个线索,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查找带有“小河”这两个字的村庄,另一方面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系统查找小河村所属的乡镇,最终,比对出相似度较高的“大河镇”。

按照“大河镇”这一信息,市救助管理站与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小河村村支书潘德峰取得联系,请求配合调查。根据村委会反馈的信息,小河村以前确实有个叫胡双喜的人,已经离家十几年了。为了进一步确认胡双喜的身份信息,了解其家庭情况,2019年12月19日,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李欣及工作人员驱车前往大河镇小河村,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在村委会见到胡双喜的哥哥胡兴成、侄儿胡龙宝及村支书潘德峰,他们详细介绍胡双喜的情况,同时也看了胡双喜的照片,确认此人是小河村人。

最终,1月2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胡双喜护送到家。道别时,胡双喜露出久违的笑容说:“谢谢你们!”

街头流浪的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在他们孤立无援的时候,城市中的救助管理机构为他们点亮一盏灯,照亮归途。渭南市救助管理站正是这样一个为受助人员提供临时救助服务的救助管理机构,一直以来,帮助居无定所的流浪者找到回家的路,是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做的事。

2019年,市救助管理站先后为10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为了进一步加大甄别寻亲工作力度,管理站积极探索寻亲方式方法,开拓寻亲新模式,逐步形成卓有成效的“531”寻亲工作机制。“531”寻亲工作机制即“5条发布渠道”,借助全国救助寻亲网、渭南电视台、《渭南日报》、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平台刊登受助人员信息,发布寻亲公告;“3项运用手段”,即运用DNA、血型及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专业化对比;“1个挖掘措施”,即针对部分受助对象存在智力精神障碍、语言能力缺失等方面问题,无法有效查询和核实其身份信息的情况,市救助管理站成立寻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寻亲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与受助人员沟通交流机制,组织专人开展寻亲工作,有效运用“望闻问切、观体型、辨口音、查地名、核信息”等工作手段,坚持做到询问不漏人、查询不遗项,深挖滞留人员的信息,对询问线索进行整理归纳,对有效线索进行逐条查清摸透,详细拟定出涉及个人及家庭住址信息,开展实地走访寻亲,用心用情帮助流浪人员回家。

新闻推荐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证道商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报讯(通讯员李梦洙)1月6日,北京证道商学院与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会上,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录军介绍了...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