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日

渭南日报 2019-08-08 15:47 大字

渭南日报记者 王军江

1967年10月1日,徐兆宏出生在渭北农村辛市镇徐家村(现渭南经开区辛市街道办),当时渭河上还没有大桥,一河之隔,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分野。

回想儿时的农村生活,徐兆宏最深的印象是穷和冷,尤其是冬天,小孩子吃不饱饭,能吃到苞谷面馍、黑面馍,那已是极好的伙食。他十几岁就学会了割麦子、拔棉花秆这些农活,还时常从村中的井里帮家里挑水吃,日子过得缓慢而充实。

在徐兆宏的记忆里,最开心的不是和伙伴们玩耍,而是上学。他印象特别深的是初中的英语老师李德龙,当年李老师40多岁,每次上课前10分钟,他总是先从“扯闲篇”开始,不论是书上、报纸上看到的或是收音机里听来的,他都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们,“我们会看上彩色电视机的,大彩色电视机!每家每户都会有汽车!”

徐兆宏听了只觉得惊叹,那时流传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在少年的徐兆宏看来那就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农村,别说是电话,黑白电视机都没有,连收音机都是奢侈品。李老师的讲述,第一次为农村娃开智启蒙,告诉大家外边世界有多大,多丰富多彩,深刻地激发了农村孩子的好奇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因此,整个班的同学都爱学英语,徐兆宏学得更好,初二那年曾获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1969年,渭河上涨渡大桥建成通车,是渭南城区通往渭北各县市的唯一桥梁,这一年,徐兆宏不过两岁。直到1981年,徐兆宏考上杜桥中学,开始了高中生活,每周要骑着渭南产的“玉兔牌”自行车过桥上学,他才第一次正式从农村进城。

徐兆宏形容上高中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学校里有楼房,宽敞的教室,大操场。团委会组织演讲、歌咏、体操等各项文艺活动,老师一多半说普通话,同学们听卡式录音机,他这才发现城市别有天地,与农村生活完全是两个世界。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讲力学上的惯性,用坐车举例,说汽车猛然刹车,人会向前倾倒。徐兆宏只坐过牛车,没有那种生活体验,根本无从想象。在农村上初中,徐兆宏只熟识乒乓球这一项运动,足球、羽毛球,这些都没见过,城里的同学听卡带、唱歌、下围棋,这些对他来说都很新鲜。

青少年时代,徐兆宏对于在国庆节过生日没什么特别印象,只不过每年这一天,老妈都会给他煮个鸡蛋,让他好好长身体。

1984年,徐兆宏考上第四军医大学渭南校外点大专班,这是第四军医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合办,为地方培养医疗人才的专业。徐兆宏回忆,从大学开始,每年的国庆变得不一样,各个单位开始挂国旗、张贴标语,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学校也搞活动,组织“青春奋斗,报效祖国”一类的演讲活动,整个国家朝气蓬勃,他为能与祖国同生日而感到自豪。

大学毕业后,徐兆宏被分配到渭南市第二医院五官科工作。时间进入2000年之后,徐兆宏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个人的生活也随着新千年跨入了新的时区。工作多年,徐兆宏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除了自身孜孜不倦的学习,徐兆宏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的繁荣稳定发展。有一年,徐兆宏到德国慕尼黑参加学术会议,与大部队走散后,他招手拦了一辆出租车去慕尼黑大学,出租司机一看是亚洲人面孔,张口就问,“fromchina?”徐兆宏说,“yeah!”司机特意竖起大拇指向他致意,从这件小事上,徐兆宏更是切身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

在心底,徐兆宏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在生日这天,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庆升旗仪式。2009年10月1日,他终于如愿,带着妻子和女儿赶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当时晨光熹微,四周站满了人,有的大人脖子架着小孩,大家挥动小国旗,看着仪仗队踢正步走过,乐队吹奏乐曲,所有人情绪激昂,徐兆宏为这份庄严感到骄傲,这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新闻推荐

渭南一女子被压公交车下 市民合力 抬车救人

路人纷纷上前救人本报渭南讯(记者杨晶)8月5日,在渭南市城区街头上演了感人一幕。一辆行驶中的公交车与一辆电动车发生碰...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