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

渭南日报 2018-11-21 01:01 大字

渭南市尚德中学李蕾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经典诗词我已经不知道讲了多少遍,就是没备课之前,脑海中也早有了讲课的重点突破和思路框架。如今重新准备这节课,心里却多了几分忐忑,丝毫不觉得开心。因为我想如果讲了十几年了,我还和以前那样去讲课,去讲同样的内容,甚至说同样的话语,连我也厌烦了我讲的内容。

想想刚讲了柳永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怎样的树,“云树”,茂密如云的林木,怎样的波涛,“怒涛”,“绕”又体现了树木成行围绕迤逦长堤之貌,“卷”又突出钱塘江波滚浪翻排山倒海之势。“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浓缩的文字展现出了无穷的美,湖外有湖,山外有山,三秋之桂子,极言桂花花期之长,其香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荷花的夸张又让山水美景绵延无尽,试问,哪一字不带才情,哪一笔算是闲笔?每一次讲到这里,我都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可我不愿意在教学上做单相思的角色,我每次深情款款地分析这些佳句时,得到的不过是附和与赞同,完全没有看到学生延伸而来的陈述。我的内心仍然会感苍凉。

这其中自然有很多的原因,比作好的作品,如同香茗,一遍冲泡,自然无法品到淳厚之味。只有在两三遍冲泡之后,方得其真味。我不知道我在课堂上讲,学生算第几次“冲泡”,而且说到品茶,自有一番兴致与情怀。如果没有静下心来去思考咂摸,可能无法体会到作品之美。所以,我就即兴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微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描绘柳永笔下杭州美景,字数不少于500字。课后,我看了学生的作业,一些学生借鉴了课外的赏析材料,一些学生用了我课堂上分析的语言,还有一些学生是自己描绘的。令我欣喜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我看到了学生真正的收获。我希望时隔很多年,学生依然能想到这首诗词中呈现的与众不同的美或者曾经打动他的某一方面。而这未必是我课堂上教给他们的,但一定是沿着我指引的路他们自己探索而得到的东西。

想到这些,今晚我坐在这备课,又想起了微作文这样的形式,我想布置一篇让学生写写自己眼中的苏轼其人与其作品,近几年高考语文对语文修养进行了强化,如果我们仅仅凭几本教材,实在触不上修养的边。而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一个作家,连带着熟悉他的人生简历,艺术成就,作品风格和他的经典代表作,甚至是他的典故趣事,学生的知识储备就真正拓展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这种“微写作”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知识真正得以应用,让语文教学“运动灵活”起来,而不再像我们大家已经认识到的那样,“语文教学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承载着母语工具性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民族文学性的使命,它不仅是语言,更是文学。所以在课改方面,我认为语文教学形式应该更灵活,改革的脚步应该更大胆。而目前我们两周一次大作文的形式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如同往昔。或许这呆板的形式早已让学生厌倦了,我们完全可以思考灵活的“微写作”的这种形式,虽不能要求每篇文章都要进行微创作,但起码精度课文都应该有所思考,并且在学生的青春成长中留下印记。而且“微写作”可以让学生把写作培养成习惯,习惯养成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深印象,60分的大作文又有何惧?

当然,“微写作”的内容老师要进行点拨,但无需详批。而且微写作可以和大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作业形式。其实,在我看来,对于老师,没有创新的教学就不是自我提升的教学,对于学生,没有几篇语文课文印在脑海中的青春就不是深刻的青春,道折且长,同仁共勉!

新闻推荐

阳光体育增强体质

11月20日,临渭区第十八届“幼苗杯”三跳运动会在渭河小学开幕。据了解,三跳运动会是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