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新区:民生跟着“民声”走敲响百姓“幸福门”

渭南日报 2017-10-13 22:43 大字

本报记者张伯阳通讯员张盼

好事顺着民心办,实事围着发展干。翻开高新区五年追赶超越的宏伟画卷,我们看到,“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始终是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不渝的理念;“让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殷实的生活”始终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本质内涵。

五年来,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高新区始终将区级新增财力的90%和财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事业,扶真贫、优教育、强医疗、推改革,依托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绘就了一条民众百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幸福曲线”。

关键词奔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聚焦精准脱贫,着力增强“造血”功能,举全区之力,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我是良田村第一批产业扶贫养殖试点的贫困户,领到了村里发的奶山羊,现在每天有了一定的固定收入,我有信心把羊养好,不断扩大规模。”63岁的李振荣面带笑容喜滋滋地说道。良田街道良田村地处南塬坡地,因地理条件限制,这里的群众基本都是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打零工来维持生活。自去年全区***以来,良田村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产业,村干部不仅帮贫困户搭建羊圈舍,还确定专业人员随时为群众解答疑问,确保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养殖奶山羊只是高新区推进“3+8+N”(开展“扶志、扶智、扶技”,围绕八个一批,采取N种帮扶措施)扶贫新模式的一个缩影。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高新区***路畅通无阻。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高新区贫困人口已由2053户7100人下降为330户1024人,贫困发生率由14.2%下降为2.1%。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需扶技。目前,全区共有65户192人通过扶志、扶智、扶技走上脱贫路。出台《渭南高新区产业扶贫奖补办法》,截至目前共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2.6905万元,惠及贫困户294户,支持贫困户扩大规模、提升效能。开展创业就业扶贫,制定SYB创业培训以及实用技能培训等计划,实现“培训——技能鉴定——就业——脱贫”一条龙服务。目前共解决了219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支持15人创业,培训贫困劳动力354人,兑付各类就业创业资金31.38万元。在健康扶贫领域,实施精神病患者集中救治,并对贫困家庭合疗报销后自费部分进行

二次补助,大幅度减免贫困户

医疗负担,实现“四个百分

百”,目前,全区集中救治精神

病患者16人,享受医疗救治政策(门诊报销、二次补助)1068人,补助资金68.5万元。教育扶贫截至8月底确定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93人,落实各类资金258.22万元,受益学生5756人次。关键词教育以“三个一流”打造高新教育名片

“全区上下要拿出抓经济工作、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精神和劲头来抓教育,办好一流教育、创建一流学校、争做一流教师,以教育事业的新突破为高新争光。”在今年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党工委书记朱忠效铿锵有力的发出号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发展,高新区围绕“三次创业”要求,推进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汇聚优质教育资源,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新教育”正被逐渐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名片。

在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征程中,这样一组数字令人欣喜:全区学前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9.8%;义务教育段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5.3%;全区80%的中小学通过市级标准化学校验收;高新区通过了“陕西省双高双普暨义务教育均衡区”验收;2017年全区教育工作再创佳绩,捷报频传。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不仅是高新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更是高新教育品牌化的见证。

“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薛清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2016年,高新区教育文体局正式成立,强力推进“四个一”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即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目前,高新中学创新教育、高新小学校本课程、高新一小书香校园、高新二小经典诵读、黄屯小学书法传承等特色教育在高新区百花齐放,一张张特色名片全力推动全区教育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质的提高。

欲强教,先强师;欲育人,先育己。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是教育质量的源头活水。基于这一认识,高新区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秉持“管理即是服务”这一全新的理念,赋予学校、幼儿园高效灵活的机制,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建设“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推行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引进、使用、激励、发展教育人才的创新性举措,为高新区培育了一支业务精良、结构优化、教育观念新颖的教育人才队伍,提升了优秀师资的“造血”功能。此外,高新区还设立了教师绩效考核奖,财政每年拨付240余万元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奖励,提高优秀人才的事业成就感,使他们成为区内教育的标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追赶超越、争先创优的精神风貌蔚然形成。

关键词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让百姓病有所医

近年来,高新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民生之本,让百姓病有所医。

2016年9月,渭南市第二医院高新分院正式开业,这标志着符合高新区区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又推进了一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中心医院、市二院、市第一医院建立医联体和医共体,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区内就可诊治。

“签了家庭康复签约服务,我们不用排队挤到医院,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切实方便了咱群众。”曾在高新辖区白杨卫生院就诊的群众张先生说。据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来,已签约的居民家庭4704余户,签约人数11028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家庭医生2357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能力,基本建立了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为基础,非公立民办中医医院为补充的覆盖全区城乡、中医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基本完善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白杨卫生院携手利君——渭职院中医药专家工作站拓展了以中医内科、儿科、中医理疗、针灸推拿为特色的中医临床业务,确保群众在区内就能享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

随着改革推进,高新区还相继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工作、母亲健康工程、免费孕前健康检查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其中农村居民免费享受新农合政策,个人筹资部分由管委会统一支付,仅2017年度就为农民减轻负担642.5万元,真正为群众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

关键词改革群众幸福指数逐年稳步提升“我来办证,不用跑那么多路,在这里一站式服务一会就办好了,真的很方便。”正在金城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办理老年证的李女士说道。

2016年8月,全省首家区直管社区———“金城社区”正式成立。直管后的金城社区,直接行使街道一级职能,同时保留社区服务功能。新社区以“一个核心三个体系”为组织结构,通过精简层级,建立了更加简捷高效的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工作体系,开发“智慧金城”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把更多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职能向社区集聚,直接面对群众,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全区先后启动完成了106个村民小组,6998户,2.94万亩耕地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实施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村改居试点,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报》编印等工作。改革的深入推进,区内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持续提升。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忠效对于民生这样看:民生工程是场不折不扣的硬仗,要创新工作方式,整合资源,建立长效机制,让越来越多的高新百姓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好,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新闻推荐

临渭区:文化扶贫扶志又扶智

本报记者武丹通讯员李小鸽9月13日傍晚,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的铁王村开始热闹了,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到村部前的小广场上。他们有的提着板凳,有的推着儿童车,大伙高兴地说:“听村部广播通...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