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渭南可以向敦煌学些什么?

渭南日报 2016-11-17 00:00 大字

彭一鹏

在计算机学中,有一个名叫“模式识别”的概念,百度百科对它的定义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常常要寻找它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把各个相似的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组成一类。”这个概念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贴标签”。

因为人类认知程度和精力有限,对某个事物的认识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方便区分和识别,我们干脆不去分析它的长短优劣,而是用标签代指。谈到它的时候,只消将标签拎出来即可,这是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模式。

那么,敦煌的标签是什么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月牙泉、玉门关……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可说到渭南呢?

农业大市、华山,除此之外,三圣、三贤等等却鲜有人知。

差距在哪?历史文化本身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或许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宣传便是症结所在。

也许有人会说,敦煌独特的旅游资源啊。没错,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之类都是敦煌独有的资源,也正是依靠着这些资源,敦煌的旅游高速发展,1999年,敦煌便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仅仅依靠着这些资源而不思进取,那么敦煌绝对不会取得今日的成就。

最近这些年,敦煌在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的情况下,不断挖掘新的旅游增长点。

单说从2015年以来,敦煌就围绕文化旅游不断推陈出新——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式获批,月牙泉小镇、华夏国际大酒店等大型服务项目建成运营,天赐一秀、又见敦煌等4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顺利推进,莫高窟—月牙泉和阳关—玉门关大景区建设全面启动,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成功获批,鸣沙山、月牙泉成功晋升国家5A级景区,雅丹景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

这是挖掘。当然,敦煌做的一些事情,渭南也在做,只是做得不够,比如渭南就没有一张能够充分体现渭南特色的文化演出。类似当年的《华山魂》。而且一些旅游服务项目大多雷同,好像重泉古镇、何仙坊等等。再有,就是资源利用不足。白水仓颉庙、富平金代铁佛、合阳玄武青石殿等等,都还处于一种相对原始的状态,犹抱琵琶半遮面,养在深闺无人识。

再说宣传。因为职业习惯,在敦煌期间,我总会向当地市民询问一些当地的情况,令人吃惊的是,不管我问什么,他们总能回答一二,有些问题实在无法解答,也会找人来回答。反观渭南,如果你去问一些高中生,临渭区的“三贤”是谁?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本地人尚且不知,外地人又从何而至?

所以,笔者认为,在全国上下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渭南只有在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强化宣传,为自己贴上更多光鲜靓丽的标签,才是真正的突围之道。

新闻推荐

渭南供电一项目获国网群众创新成果优秀奖

本报讯(记者高娟)近日,从国家电网公司“创新开启智能运检新时代”2016年度运检业务群众创新实践成果评选决赛中传来喜讯,渭南供电公司“电缆通道内电缆接头防火防爆措施”项目从402个项目脱颖而出,获...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