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的救援人员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政府的救援物资总是在受灾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及时出现。政府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怎么能有这么强大

陕西日报 2016-10-26 00:20 大字

   本报记者 由文光 见习记者 武丹

进入冬季,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成了全省当前救灾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因今年9月的强秋淋天气受灾的群众也已进入有序的灾后重建过程。截至10月底,陕西省汛期已下拨救灾资金1.6117亿元,重点支持倒房户尽快重建家园。

   充足的物资储备是遇灾不乱的有力保障

陕西省属自然灾害多发省份,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都给陕西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仅今年的强秋淋天气,全省就有近160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亿多元。

“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市、县救灾仓库都储备有棉衣、棉被、棉大衣、帐篷等常规救灾物资,省救灾物资储备可以一次性满足35万人次的需求。所以遇到大的灾害,救灾物资的供应不成问题。”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王永泉说。

据了解,9月的强秋淋过程受灾最严重的镇巴县有14.4万人受灾,市、县首先动用了本级储备的救灾物资,省民政厅又及时给予了支持,快速调拨救灾物资和救灾资金,使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12小时内就得到了初步救助。

除了省级的储备物资,渭南市的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还是中央布点建设的全国16个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之一,代储帐篷、棉袄、折叠床、折叠桌凳等中央救灾物资,以便当地或周边省份地区遇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时,第一时间保障灾区需求。

除了储备一般性的应急救灾物资,今年7月,陕西省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汛期救灾应急物资采购和生活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市、县结合当地灾情特点和群众生活习惯,针对不同季节,因地制宜储备救灾应急物资品种和数量,特别是关中、陕南地区在汛期要适当增加毛巾被、凉席、单衣、篷布等夏季生活物资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据悉,省上还要求食品类救灾物资的采购在灾害发生当天组织实施。对新鲜类食品如馒头、面条、米饭、面包等的供应,更是要求在灾区群众安置地现场加工、当天消费,让受灾群众吃到安全可靠的食品。

快速及时的物资调运树起灾民战胜灾害的信心

10月21日,在省民政厅救灾处,记者见到了一份《关于调拨救灾物资的通知》,它是省民政厅因强秋淋天气给汉中、渭南调拨救灾物资的通知。这份通知的特别之处在于“补议研究决定”这几个字。

王永泉解释说:“遇到大的灾害,对救灾物资的申请不一定要通过书面形式层层上报审批,情况紧急时,完全可以通过电话等快速形式向上一级民政部门申请,半个小时内即可得到支援。当时给汉中、渭南调的救灾物资就是接到当地民政部门的电话申请后,省民政厅当即采取的措施,及时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不过,大灾过后,需要有一个书面的程序来完善,就像这份‘补议\’的通知。”

帐篷、棉衣、棉被等宜长期储存的救灾应急物资可以提前储备,而食品、饮用水等不宜长期保存的物资怎么保障应急之需呢?王永泉说:“灾害发生当日调集食品完全来得及。因为省上有关部门都与相关企业或大型超市签订了应急供货协议,应急期间都是先供货后结算,重点就是确保救灾应急物资供应渠道的畅通。”

大灾大难通常都是不期而至,给快速及时准确地救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十分重视。据悉,目前,全省民政系统共颁布省级预案1个,市级预案10个,县级预案107个,乡级预案1420个,村级预案28688个,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预案的相互衔接。

《陕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四个救助应急响应等级,最低等级为四级,最高等级为一级。陕西省9月的强秋淋天气造成的灾害,国家减灾委就立即启动了四级救助应急响应,省上启动了二级响应。

如果受灾严重程度达不到预案启动条件怎么办?今年7月,陕西省8市48县区发生干旱灾害。截至7月31日,全省321.51万人受灾,需生活救助的受灾群众36.4万人。王永泉说:“尽管需生活救助人口数量没有达到60万人的最低一级预案启动条件,省政府没有启动应急响应,但省上还是及时下拨了992万元救灾资金,市、县也积极筹措本级配套资金,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

目前,我国灾情上报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报送系统”实施。陕西省已经全部开通了乡镇网络报灾,是全国仅有的十个省份之一。为了使灾情上报及时准确,让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每年汛期民政系统的干部都是24小时值班,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实行每日灾情“零报告”制度。

社会组织参与让救灾更加精准

进入冬季,进山的驴友减少,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也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救援专业训练上来,并协助一些社区进行减灾防灾演练。曙光应急救援协会目前是全省最大的户外救援社会组织,会员有2000多人,规模和专业能力排在全国前列。协会在政府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经常主动参与全国各地一些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

谈到社会组织参与灾害应急,会长“鲨鱼”说:“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是对政府主体救灾的一种补充,不管是资金、物资募集还是信息搜集方面,更多的是对灾区老百姓进行点对点的服务。”

王永泉也认可“鲨鱼”的看法。他说:“我国从2008年‘5·12’地震以来,社会组织参与救灾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在精细化和点对点救灾服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陕西省两万多家社会组织真正救援性质的并不多,整体还不够强大。”

他认为,在救灾方面,陕西省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灾害风险调查、灾害评估、灾后重建等工作,促进社会组织的队伍壮大和能力提升。”

    增强自救意识让救灾更加游刃有余

为了增强受灾群众的恢复重建能力,陕西省从去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参保农户每户每年缴纳保费20元。这是陕西省抗灾救灾工作引入市场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许多受灾少的农户参保意识并不强。据了解,陕南的商洛、安康、汉中的参保率要好于关中的地市。

王永泉说:“在大灾面前,自救更为关键,它为政府的救灾工作赢得更多的时间。”为此,今年起,省民政厅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目前,陕西省共有131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但是,一些老旧社区在创建方面难度比较大,社区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还不够强。

曙光应急救援协会也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一些社区创建减灾示范社区。“鲨鱼”说:“这些活动只有项目费用,而缺少管理费用,这样一来,我们人员的费用还是没有着落。”他认为,政府在预算项目经费时,需要考虑增加部分管理费用。

除了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陕西省也多次下发通知要求主汛期多灾、易灾地区群众家中应储备1-3天的方便食品和饮用水,提高自救能力。王永泉说:“目前看来,群众的备灾意识并不强,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不过,在政府的引导下,改变这种意识也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

目前,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由省民政厅牵头,联合发改委、财政厅等18个省级部门,正在研究起草《陕西省防灾减灾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围绕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建设、资源统筹利用和应急保障能力、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能力。

新闻推荐

特别报道 让清正廉洁成为习惯 ——渭南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执纪监督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由文光通讯员符浩在临渭区公安局张干警的记忆中,这两年的工作和往年似乎有些大不一样。“往年,一到节假日,单位的公车就一下子变成了私车,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有的时候办理公务都找不到公车。现...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