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守儿童的暑期渴望远方的陪伴

渭南日报 2016-08-24 21:08 大字

  

记者郭洁实习生赵颖通讯员王彤 

炎炎夏日,烈日当头。大部分城市里的孩子暑期生活都是在父母和家人的陪伴下度过的,有条件的或许还能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增长见识。可在偏远的乡村,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假期漫长而枯燥,他们缺少与父母同游的乐趣,他们渴望与父母相伴……据调查统计,2016年我国留守儿童有6000多万,其中近30%每年只能见父母一两次,15%整年见不到父母,而渭南市农村留守儿童就有57757人。那么,他们的暑期是怎样度过的呢?

从四川而来的“小候鸟”

小俊(化名)家在四川省广安县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庄里,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以维持家庭经济,小俊的父母也不例外。每年小俊的父母都随着村子里的“打工大军”一同去外地打工,他们工作的地点并不稳定,往往是哪里有活儿干,就赶往哪里,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

今年夏天小俊的父母在渭南市某建筑队做砌砖的活儿,又恰逢孩子放暑假,便把小俊从老家接来小聚一段时间弥补感情。

“娃现在年龄还很小,对我们出门干活的事儿不理解,觉得我们是不要他们了,所以趁机把娃接来,培养培养感情。”在小俊父母布置简单的出租屋内,记者见到了11岁的小俊。记者在和小俊的聊天过程中发现,与同龄孩子的朝气蓬勃相比,小俊显得有些沉默寡言,他非但没有为与父母团聚而感到高兴,反而表现出些许排斥,也并不愿过多地和我们交流。记者在了解后得知,小俊还有一个9岁的妹妹,因为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年幼的妹妹便没有随哥哥一同来到父母身边。从四川而来的“小候鸟”小俊仅仅在父母身边待了一个月,他却时常和父母说:“我想回家,我想奶奶和妹妹,不想在这里待着,一点儿也不习惯。”

在家中留守的“小大人”

在渭南市一些乡村也有着如同小俊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奔赴外地打工。一部分孩子成为“随迁子女”,而大多数孩子则是成了“留守儿童”,小小年纪便似“小大人”一般,参与各种劳动,跟随隔代亲人或其他亲人一起生活。

“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不想要什么礼物,只想要爸爸妈妈回来陪我一天,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这番话是阳郭镇北杨村一位留守儿童辽辽(化名)向我们吐露的心声。小小年纪的她已经能够帮助奶奶做饭、打扫屋子、喂鸡,偶尔还会扛着比自己还高的锄头,跟着爷爷有模有样的割杂草、撒肥料。辽辽的奶奶告诉记者:“辽辽平时最爱和村子里的小孩玩'过家家'的游戏,这些娃娃家里大人都不在村子,娃玩这游戏一定是想爸妈了,看的我们这些老人很心疼。”

随后,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辽辽的父亲,他表示,虽然很想孩子,但是经济不允许,只能每年过年陪孩子几天,平时都是定期寄钱作为学费和生活费用。“这几年手头紧,等过两年攒点钱了,闺女大一点了,接到城里上初中,让娃过得好一点。”

用爱呵护“小候鸟”和“小大人”的健康成长

小俊和辽辽的故事并非个例。临渭公安分局户籍科科长任文艳告诉记者,现如今,农村年轻人就业受限,为了维持生计,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大多数人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乡,奔赴大城市务工。为节省开支,甚至有人多年不归。“通过对辖区户籍的排查,发现这一情况越来越严峻,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递增。”

临渭区教育局留守办工作人员王佳向记者表示,据他多年工作经验发现,由于外界舆论压力过大,导致这些孩子对“留守儿童”这一称谓格外敏感,不愿敞开心扉与人提及这个身份,自认低人一等。为此他建议,“我们应通过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克服外界对这些孩子的‘标签化\’倾向,减少他们的异化感,不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此外,我们应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如同小俊和辽辽一样,现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父母相伴,父母情感的“忽视”,使孩子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回应。情感的缺失多会令他们产生孤僻、敏感等心理问题,更甚者还会造成心理疾病。“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提供经济方面的扶持,更多的是对孩子情感上的弥补。但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孩子的父母。”临渭区民政局一孙姓负责人说道。对于孩子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会与政府的爱心扶持,更重要的还是父母的陪伴。

新闻推荐

关于2016年7月份各县(市、区)目标责任考核有关指标完成情况的通报

根据《渭南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规定》和《渭南市2016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的要求,现将各县(市、区)2016年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等10项指标考...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