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报道“偏颇”却躲避记者进一步采访
《信用社审核草率致重大过失市民被“糊涂贷”苦不堪言》追踪
本报记者刘李佳杨洁
本报自7月4日刊发了市民王女士被桥南信用社“糊涂贷”一事后,引起很多市民的关注。记者也多次走访相关部门,以期早日弄清事情的真相。
7月5日上午,桥南镇信用社副主任张振平打电话给记者声称报道偏听一方,他也有话要说。但记者陈述具体采访过程,期间曾多次赶往桥南镇信用社采访,多番周折见到张振平后,其当时表示没什么可说,且称即使存在违规、违法,他自己接受调查就是。为进一步了解事情详细过程,电话中记者与张振平约定将进行再次会面采访。
7月7日上午,记者应约前往桥南镇信用社,然而刚到桥南镇信用社见到张振平,他便告诉记者:“有个事情,村上领导打电话催我呢,我赶过去解决一下,半个小时后就回来了。”鉴于此,记者与其约定会在桥南镇信用社门口等候半小时。然而,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仍迟迟不见张振平身影,打电话联系,其声称:“刚刚我们领导说了,关于王女士二次贷款的事,已经向法院起诉了,现在不说这事,等判决书下来。”
7月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临渭区信用社,就7月2日张振平送达的一份《关于王X女士贷款一事的情况说明》求证其真实性。临渭区信用社信访办的黄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让张振平送《说明》,一是因为当时说好及时给记者回复;二是他们(临渭区信用社)没有留记者的联系方式,而张振平有。然而,事实是记者刚到临渭区信用社信访办公室,工作人员张飞就复印了记者的证件,并留下记者的联系方式。
当事人王女士表示,信用社方面已表示将要起诉她,而她的担心在于,对方会回避2011年第一次贷款自己不在场这一事件的根本起因,仅就第二次贷款问题进行起诉。“没有稀里糊涂的第一笔‘被贷款\’,我不会和他们(信用社)有什么关联的。”王女士说。
问题的焦点再次集中于第一次贷款时的现场情形。能否如第二次一样提供当时的影像资料、签字、指纹等,才是解开这一错综复杂,双方各执一词事件的直接佐证。
在这之后,记者前往渭南市信用社,说明求证来意后,希望能够协助调取相关资料,以便了解整个事件真相,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他们对于此事还不知情,会在了解情况后给以答复,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任何回复。
新闻推荐
7月11日,美国微创脊柱专家张方迤教授莅临渭南市骨科医院,进行脊柱微创学术交流活动暨渭南市骨科医院2016年脊柱微创学术研讨会。期间,张方迤教授就《胸腰段骨折的微创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