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 故事1 优秀支教教师马婉秋:“大家都说我爱孩子 其实孩子们给我的爱更多”
马婉秋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华商报记者 张红娟 摄
36岁的马婉秋是渭南市临渭区崇凝中心小学的一名支教教师,她也是一位母亲。她把对女儿的爱,推及她的每一个学生,更是将来自残缺家庭的双双、强强当做自己的孩子,照顾一日三餐,洗洗涮涮,她说,“一个母亲能想到能做到的,我都努力让两个孩子得到。”
“做好教学工作,教孩子知识是最基本的”
9月8日,在临渭区崇凝中心小学校园,华商报记者见到了在这里支教的英语教师马婉秋。今年36岁的她穿着简单干练,爽朗的笑声也令人印象深刻。
据马婉秋讲,从教10多年,她一直担任渭南实验小学红化校区英语教师、班主任,并肩负着学校的德育及留守儿童工作。
2014年8月,学校号召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吃苦耐劳的优秀教师到偏远乡镇学校支教。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来到崇凝中心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为此,她考取了驾照,驾车每周往返学校与家之间。崇凝中心小学以前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力量薄弱,她便定期开展教研培训和英语示范课。
“做好教学工作,教孩子们知识是最基本的。”马婉秋笑着说,同时又主动挑起了德育课题研究的重任,在授课之余,还深入到崇凝镇更偏僻的教学点线王小学,进行送课和研讨活动。
不遗余力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缺家庭孩子
因为学校偏远,这里村民家里大多不富裕,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不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孩子们的成长也让她十分忧心。
“我是一个母亲,我爱孩子并把这种爱推及我的每一位学生。”她的女儿12岁了,今年刚步入初中,自从她支教后,她更加明白,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学知识,更需要爱。双双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女孩,怯生生地总是穿宽大的破旧衣服,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她总是低着头不敢出声,课下也从不加入同学的活动之中。马婉秋了解才知道,她的父母都有心理疾病,家庭一贫如洗,双双因此性格内向,十分自卑。考虑到更好地帮助和照顾双双,马婉秋认她当了干女儿。她带着双双去校外浴池洗澡,给她买新衣新鞋;买了简易衣柜,把自家的写字桌凳送到了双双家。得知双双从来没有来过渭南,带她来渭南,第一次吃到了汉堡和鸡米花。在马婉秋的照顾和引导下,双双变了,发言积极了,肯露出笑脸了。双双的爷爷含泪说:“娃乖了,懂事多了,都知道拾掇屋子,洗衣裳了。这都得谢谢马老师!”
没有妈妈,父亲离家,和爷爷相依为命的强强也让马老师最操心,强强经常离家逃学不见踪影甚至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毛病。马婉秋对久不在校却突然出现的强强轻声说:“强强,你没来学校,老师可担心你了。以后你能每天来学校吗?”强强羞涩地看了看马老师,点点头。第二天他果然按时到校,并且再也没有逃过学。为了帮强强改掉身上的坏习惯,马婉秋来到他家,看到强强四面透风的家和白发苍苍身着单衣的爷爷,她十分揪心,也明白了一切。
从那以后买衣服时,准备好吃时,马婉秋总是多出一份,那是给强强的。马老师,也成了强强唯一一个肯主动开口说话交流的人。
同事说她是把对学生的关爱“做到极致”的人
利用午休及下午放学时间进行家访,是她经常做的事。此外,她还自己出资并募集资金为患病学生筹集医药费,号召大家一起关注需要帮助的孩子。
就这样,马婉秋给学生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然而她却说,“大家都说我爱孩子,其实我觉得孩子们给我的爱更多。”农村学生的淳朴、善良令她十分感动。她回忆说,有一次一个二年级学生拿了一只小花,放在有水的一次性杯子里,送给她;课间的时候,有学生跑过来轻轻拽着她的衣角,问老师累不累、渴不渴。还有一次,有个孩子走到她身边,从衣兜里掏出一颗皱巴巴的樱桃,递到她手上,这些小事,都令她十分感动。马婉秋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教师。在崇凝中心小学校长孟永峰眼里,马婉秋是一个把对学生的关爱“做到极致”的人。他们与学校的其他老师一起,为贫困学生们购买棉鞋、衣物;当得知马婉秋出资成立了助学联盟,她原学校实验小学红化校区的同事拿出第一笔捐款。
今年,马婉秋再次被临渭区评为优秀教师,被渭南市2015年“交流轮岗先进个人”,并被推荐为渭南标杆人物。“农村任教经历让我收获很多,支教期满即使我要离开,但心会一直牵挂这里的孩子们。”马婉秋说。
华商报记者张红娟 实习生郑韵涛 通讯员董海梅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边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节气已过,虽然白日阳光灿烂,但夜间却是一夜凉一夜。渭南市气象局气象台消息称,明日全市又将迎来一场秋雨。渭南市气象台发布...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