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故乡来文/陈来峰
进入七月,城市似乎着了火,空气也凝固不动了。天空中悬挂的大太阳仿佛也进入了恋爱的季节,一露面便涨红了脸,吐着火舌,炙热地拥抱着大地。
夏天真的来了。
于是,无缘无故地时常会期盼一场淅淅沥沥的雨,或者一阵没有来头的凉风。风吹进心底,凉丝丝的,莫名会带来一个兴奋的战栗。
我和朋友晚上爬上楼顶,去享受一番或大或小的凉风。风从北方徐徐飘来,带着清凉,带着温情。风经常会吹得我们热泪盈眶,心事连连。
故乡的七月八月,都是最热的时候。我们随父母去田地里收麦子,种玉米,全都顶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风,一场风突然袭来,我们会惊喜地挺起胸,呼喊起来。
高考前那一段时光,心里煎熬,身体燥热。我无时无刻不在期盼一场酣畅淋漓的风,吹乱我的头发,吻凉我的身体,抚平我浮躁的心灵。故乡的风总是说来就来,自由得犹如一只可爱的精灵。
记得晚上我们总是一家人爬上平房的顶,铺上凉席,望着大漠星空,跟月亮说话,向星星眨眼睛。当然,手里都离不开蒲扇,摇来摇去。那次,我心里刚说,要是来一场风多好啊,却很快莫名地刮起一阵凉风来。我们纷纷放下蒲扇,欢快地跳起来欢迎风的到来。
记忆里,故乡的风欢快、清凉,温柔得让人留恋。
如今身处异乡,更加贪恋儿时的回忆,更加思念故乡的风。这忽大忽小的风儿,好像你儿时的玩伴,又像是父母的眼睛,无论你走多远,都能找到你。
作者简介:陈来峰,河南省新乡人,小学教师。
故乡的茶亭
文/赖运胜
人们都说,“一座山,一路人,条条道路有茶亭。”
茶亭,又名凉亭、风雨亭、避风亭、行善亭。它是各个地域专为过路人服务的一种建筑。在过去,居住和生活在山乡的人们,由于村庄散落,人烟稀少,重峦叠嶂,道路崎岖,为了减轻人们和方便路人途中歇息和水分补充,朴实善良的山里人就在逶迤的山路上建起了一座座独特的茶亭。
故乡的茶亭大多简易适用,虽没有飞檐斗拱,朱柱碧槛,却简朴可爱,白墙灰瓦,个性的屋顶,树木的梁柱,青石的门窗,甚至有的只是茅草屋。亭内摆设简单,木凳、石椅、土灶、泥缸、茶桌、茶碗等。只要有人来到茶亭,就既可折柳送别又可遮风挡雨,还可为人们歇息养神,提供茶水。所以,平民百姓喜欢茶亭,文人墨客赞颂茶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座茶亭就是一位慈祥母亲的大爱。在赤日炎炎的路上,它为人遮阴挡日;在暴雨骤至的途中,它让人避雨遮风;在风和日丽之时,它供劳累的农户和异乡过路人休息养神。人们都把茶亭当作是一个大家庭那样,无论亲疏,也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来到茶亭聚在一起,在茶亭里照过面,打过招呼,大家各自喝够了茶,抽足了烟,歇息之余,总会有读书人自发讲诗文故事,有农户把酒话桑麻,有商人讲生意商经,有妇人谈家常轶事……
一座茶亭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旧时人们出行多靠双脚走路,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而在茶亭中短暂歇息能使路人忘记疲惫。放松后的惬意,让人们在茶亭中很容易交谈,这种交谈充满着欢笑,人们都说,能在茶亭相遇,这本就是一种缘分,而路人又往往珍惜这种缘分。在茶亭中相遇的人,大多很容易成为朋友,或许这种朋友这辈子仅仅相见一次,却总也让人难以相忘。
一座山乡茶亭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一座山,每一段路,每一座茶亭,都是山里人永恒的记忆,也是难舍的情结。茶亭无论在什么地方,它既装点了山乡村里的景色,也充盈着远行人的一个美梦。正是这一座座茶亭,屹立在山间缭绕的炊烟里,突兀在荒山野岭的云霞中,其虽名不见经传,却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彰显着山里人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积德行善的宽阔胸怀和美丽心灵。
一座茶亭就是一段难忘的乡情。每一座亭既是山乡的特色景致,也是远行游子的家园。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在外远游的人,只要归来,或者碰上,都会尽己之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去建设那座座造福民生的茶亭,所以才有那一座座的“敬宗亭、福星亭、安济亭、甘饮亭、翼然亭、百寿亭、耸翠亭、望乡亭、思乡亭”等等,造福了乡里,了却了乡情。
是啊,故乡的茶亭,总在远山小路旁静静站立,无论贫瘠荒芜,风霜雨雪,却始终如一,与远山小路同甘苦,笑迎路过的客人。是啊,故乡的茶亭,总在远山小路边默默工作,无论大路小径,东西南北,直线弯曲,却始终微笑指路,谦逊地问答,让人自信迈步向前。是啊,故乡的茶亭,总在远山小路边观察,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人多人少,却始终送上温暖,留人歇息,给人以惠泽。是啊,故乡的茶亭,总在远山小路边关注,无论老少妇孺,官绅布衣,却始终不分贵贱,不分远近,只祝人们路途来去吉祥,一路平安。
故乡的远山、小路、茶亭!天地人间,山回路转,无论是谁,也不论在哪,人们总是难忘故乡的山,难忘故乡的路,难忘故乡的茶亭。无论你是哪里的,无论你在做什么的,只要是纯朴善良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循着茶亭的牵引,随着茶亭的步履,抖着茶亭的精神,睁大迈向远方的眼睛,敞开迈向远方的胸怀,在迈向远方那无垠的人生路上,悠然前行,去收获故乡茶亭那样的寂静,又像故乡茶亭那样蕴藏无穷力量!
作者简介:赖运胜,男,酷爱文学写作,文稿有散文、散文诗、诗歌等4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中省市70多家报纸杂志。
《副刊》向您征稿
鼓励原创,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体裁不限,题材不限,字数2000字以内。
谢绝抄袭、一稿多投。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稿酬奉上。
投稿地址:电子邮箱:2939755944@qq.com;也可寄至渭南市金水路北欧花园酒店403室(邮编:714000)
咨询电话:0913-2071677 0913-2060767
欢迎@华商报渭南记者站的新浪官方微博,与我们互动。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石云)7月13日,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分校汉语留学班的46名同学结束了与渭南师范学院为期58天的交流学习,以颇有特色的中泰大学生联欢会圆满完成了在中国的旅程。7月13日下午16时许,渭...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