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麦客征战南北

陕西日报 2015-06-17 18:52 大字

夜晚,农机手睡在收割机旁。图编琼西张辰

本报通讯员 崔正博文/图

一年又一年,他们像候鸟迁徙,行程数万公里,穿梭于田野间,成为田野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他们是新时代的“麦客”,是机械化大潮中的“新麦客”。有人羡慕他们,说半年时间可以挣到十几万元;也有人疑惑,是什么让他们父亲带着儿子、丈夫带着妻子、叔叔带着侄子远赴他乡,行程数万公里,过着天为被,地为床的生活。他们从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出征,先后前往四川、河南、湖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等十个省。8000多辆农机沿黄河两岸、秦岭南北依次收割、播种,每年创造6个亿的经济效益。从2013年开始,笔者连续三年远赴河南南阳、邓州、平顶山、洛阳等地跟踪跨区作业农机手,用镜头记录下机械化时代里,“新麦客”追逐幸福的身影……

6月5日,河南省宛城区红泥湾镇一处农田里,来自临渭区官道镇翁家村的农机手翁振正在收割小麦。翁振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收成比去年好,前期雨水多,小麦长得好,收割机收的时候只能跑得慢一些,相反也就更安全。去年的时候,由于天气原因,收割机只能在地头等着收割,价钱不好,今年天气给力,一些出来早的收割机已经陆续返乡,我们在这里收割完,直接去山东收割。”

“你的收割机享受到政府补贴没?”记者问。

翁振说:“享受到了,新车11万多,政府补贴了3万。这几年,政策越来越好,外出农机手还购买了农机互助保险,也是政府补贴了一部分费用,一旦遇到事故,最起码有保障。”

在红泥湾镇另一处农田里,临渭区田市镇赵东村农机手魏福利正驾驶着收割机收割小麦,妻子在另一家麦田里用先进的GPS面积测量仪正在测量小麦面积。49岁的魏福利可算得上是一位老机手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就开始进行跨区作业,不知不觉间已20多年。魏福利说:“大多数跨区作业的机手担心半夜下雨,收割机驾驶室空间狭小,为了省钱,很多农机手晚上都睡在收割机旁边。蚊虫叮咬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适应,但突如其来的降雨,常常令他们措手不及。比起收割面积的纠纷、外地人的刁难,他们最害怕车辆发生事故,收割机体型大,经常穿梭于田间小道,稍不注意就会翻车,有时甚至危及生命。这些年,和自己一起外出作业的出事的农机手也不少。经历得越多,我开车就更加小心。”

“跨区作业的收入怎么样?”记者随即问道。

魏福利笑着说:“我们两口子在四川已经挣了两万,在河南怎么也挣四五万,回渭南还要收割,完了再去甘肃、青海,差不多挣12万没问题。”

得知渭南的跨区作业服务队来看望农机手,69岁的河南当地人李文学赶忙说:“我们村的麦子每年都是渭南的农机手来收割,他们麦子收得干净,麦茬留的低。”

当天晚上,当记者们驱车赶往平顶山时,不远处依旧有收割机仍在作业。原本计划等到他们吃晚饭,但一直没法停下来,地头站了一些群众等着收麦子。农机手魏福利说:“估计今晚又要忙到12点了。”

渭南市农机局副局长张忠孝告诉记者:“很多地方都有收割机,但大多数只收完本地的庄稼,像渭南的农机手这样全国各地收庄稼的并不多,渭南的农机手把跨区作业当成一种产业,他们要收割和播种四川、河南、湖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等十个省的地。8000多辆农机沿黄河两岸、秦岭南北依次收割、播种,每年创造6个亿的经济效益。为适应机械化时代的需要,渭南市农机局从5月25日至6月20日,抽调专人与相关农机维修企业联合组成3个跨区跟踪服务队,分赴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对参加跨区机收的农机手进行慰问,提供信息咨询、维修、配件供应、事故勘查定损和纠纷调解等跟踪服务。”

在机械化发展的今天,跨区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农民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多年外出的老机手依凭人脉关系,编织了一个个农机市场覆盖网,在方便当地农民的同时,也让自己腰包鼓起来。历时半年,辗转数万公里,睡在车上,吃在车上,风餐露宿,日夜辛劳,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致富,赢得社会的尊重。

新闻推荐

渭南 铁腕治渭严守渭河入黄关口

渭南市副市长高洁自省政府启动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以来,渭南累计投资19.2亿元,完成118个治污项目,市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14年渭河出境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浓度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氨氮...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新麦客征战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