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女背工背着140斤货物走4公里用了5小时,能挣100多元爬几近垂直的88级台阶,翻苍龙岭、金锁关……
华山天下第一险,登山游客心胆寒。
悬崖峭壁云中立,背工货物肩上担。竹篓挣出生活费,几大险峰脚跑遍。货物背到倚门坐,凉水馒头是一餐。
这是一网友游览华山之后,对华山的奇险和华山背工的惊叹。
一般说起背工和挑夫是男性的天下,而在这特殊的群体里则有两位女性的身影,她俩是来自陕西省宁强县禅家崖乡的向义莲和郑燕琴。
目前华山上有背工30多人、挑夫60多人,以担子挑货物的挑夫大多是渭南本地人;而以背篓背货物的多是四川人和汉中人。
向义莲:刚当背工时吃不消,坚持6年能背140斤
天还没亮,41岁的向义莲与往常一样,起床后急匆匆地烧了一壶热水,给自己和丈夫向义贤每人灌了一杯,然后放进提前备好四个干馒头的塑料袋里,再细心地放进背篓。这是他们的午餐,6年来,向义莲天天如此。
6时刚过,向义莲两口子喊上共同租住在一个院子里的5个背工出门。
自从索道开通后,华山北峰成为山上所有货物的聚集地,也是背工挑夫所背货物的起点。
在堆放货物的狭小空间里,要往山上运送的水泥、石子、沙子、钢筋和山上小吃店的油、盐、酱、醋、粮食、方便面和各种蔬菜等堆积如山。背工和挑夫们各自忙活着给自己扁担上或者背篓里捆绑货物。
向义莲在丈夫向义贤的帮助下,给背篓的底部装上了莲花白、卷心菜和西葫芦,再给最上面放了一袋面粉,放好后向义贤用力往上提了一下,感觉差不多了,将背篓递给妻子。向义莲接过背篓,用双手提了一下说:“差不多了!”
给妻子装好后,向义贤给自己的背篓里放货物。
装好后,他们几个人纷纷背着背篓出发,刚离开堆放地大约20米,就是几乎90°的直上台阶。在几乎垂直的88级台阶上,向义莲休息了3次,每一次大约一分钟,休息时,用手杖撑在背篓下,这样可以缓解肩上的压力。
台阶还没爬到一半,她的脸上已是大汗淋漓。此时,向义莲发现忘带毛巾了,只能忍受着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有游客看到不忍心,递给她几张纸巾。
檫耳崖、苍龙岭、金锁关、南天门、南峰,一处比一处难,一处比一处险。单趟的路程是4公里,由于有新人的加入,他们比平时走得慢了很多,用了5个小时才抵达终点——金钱观。
几个农民工七手八脚地把向义莲的背篓接下来,一称,货物共重140斤。从北峰到南峰现在每斤的运费是8毛钱,这样一趟算下来也有个100多元的收入。向义莲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背的是水泥,重79斤。那是2006年的初冬,当时向义莲的丈夫向义贤已经在华山做背工了,向义贤觉着她刚来担心背不了,就把水泥袋子打开,给自己的背篓里装了些,把多半袋水泥放在了向义莲的背篓里。就这样从北峰开始,等背到了南天门,向义莲实在坚持不住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
“其实开始我也不知道背了多重,等到了山顶称完重量才知道是79斤。”向义莲说,自己已经坚持背了6年,现在背的货物重量基本都在一百二十多斤。
说到家庭,向义莲觉着对不住儿子。“儿子学习很好,2008年考上了重点高中,因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孩子一气之下,去浙江打工了。”
“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觉着亏欠了孩子!”为此向义莲和丈夫一直陷入深深的内疚之中。
向义莲的女儿在宁强县城读高一,学习也很好。女儿今年暑假来爸妈打工的华山,她看着爸妈这样背东西下苦力挣钱,伤心得泪水长流。向义莲劝孩子:“妈妈和你爸靠力气供你上学,累点没啥。”
这次,向义莲想带女儿上华山玩玩,女儿一听说上华山的门票是150元,说啥也不愿意去。这张门票的价格相当于父母一天汗水换来的收入。后来工程队的戴老板得知后,给孩子办了免费票。
6年来,向义莲每天都以背工的身影出现在华山,却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陪着女儿在华山看风景,那种心中的喜悦,是道不出来的滋味。“一个人做背工供不起孩子上学啊!”向义贤无奈地说,所以才把妻子叫来一起当背工。2008年地震,他们家的老房子被震垮了,政府给补助了2万元。去年他们加上积蓄,又借了一些钱,盖了6间房子。“也没粉刷,(房子)先这样放着,现在一心先供女儿上学,别误了孩子。”向义莲说。
女儿现在在县城上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开支在1.2万元左右。当年误了儿子的学业,现在不想耽搁了女儿。
郑燕琴:80后的女背工,感觉累并幸福着
1981年出生的郑燕琴,前几年在广东打工,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相对比较轻松,但她觉得和老公长期两地分居,就回来了。和有些人被“逼”上华山相比,郑燕琴做背工却是“自愿”的。
“这活累是累点,但能和老公在一起,觉着挺幸福的。”郑燕琴一边擦汗一边开心地说。当日,郑燕琴的老公在山下背东西,平时他们俩都在一起。
郑燕琴清楚地记得,她是今年3月16日第一次来做背工的,当时背的是一袋水泥,整整100斤。
第一次让她感动的是,离终点南峰顶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时,老公返回来接她,并帮她把那袋水泥背到了南峰顶。体重112斤的郑燕琴,一般背100斤的货物,最多也背过150斤的货物。
女背工的出现,让不少游客多了几分惊叹和敬佩。常常有游客拿出相机为她们拍照。
对于游客拍照,郑燕琴很配合,并不失幽默地说:“用我教育孩子可以,可不要教育你的妻子啊!”
郑燕琴有两个儿子,大的10岁,小的6岁,均在老家由公公婆婆照看着。
两位女背工,在这个群体里,除了性别,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她们甚至比有些男人背得更多。
新闻推荐
卡车“从天降”砸中小车事发安康,幸好小车上没人,卡车司机也及时从车上跳下
4月8日,安康市竹园巷附近,滑行的卡车砸中小车图片来自@说安康的微博本报安康讯(记者毛明博)“幸好当时我没在车上,路边也没有人,那辆大卡车砸中我的车后又被电缆线拦住了,要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