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家秋千 飞舞的民俗文化

渭南日报 2020-04-03 00:52 大字

?八卦秋

?牌楼秋

?竹竿秋

?天平秋

本报记者 刘聪梅/文 通讯员 王振杰/图

“相唤游家园里去,秋千高挂欲侵云”。每到清明节,自然而然想到秋千。秋千作为清明节期间民间的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已经形成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

华阴市孟塬镇有个司家村。说起这个村子,在周边数十里相当出名。这里有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家秋千会,每年一届的司家秋千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人们走向旷野,踏青游玩,乐悠悠,美哉美哉。今年虽暂休会,但清明节荡秋千的情结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即便不能现场赏玩,通过媒体借助文字和图片“逛会”,也可了却心愿。

秋千原本是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戏项目。据史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果实。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抓住藤蔓来回摆动,上树或者跨越沟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后来,随着人们生存方式的演化,这种攀缘生活逐渐退隐和消失,但它作为一种体能的娱乐活动,却一直传承下来,并形成一种社会习俗,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

据说秋千两字早先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广为流行,还被列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华阴司家秋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秋千会2009年已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司家秋千会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陈宏山介绍,华阴司家秋千起源于军旅文化。该村是旧时扼守潼关军事要塞的一处驻军基地,相传在清朝时有个姓胡的军官长于体育竞技,他的军队当时驻在司家村。司家清明节的秋千活动启发了他,为了活跃军事生活,就在场地上架了多处秋千,让士兵们以荡秋千为乐。后来,这批军人由屯田而转化为当地的村民,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大办一次较有规模的“秋千会”。

据陈宏山介绍,司家村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秋千会,会期由开始的3天延长到10天,秋千架长年不拆,随时可玩。清明节为正会日,这一天,该村的亲戚朋友带上礼馍,领上孩子与家人结伴而来。十里八乡的村民,也赶来看热闹,男女老少蜂拥而至。打秋(荡秋千)、观秋者如潮。鼎盛之时人数多达上万人,甚为壮观,热闹非凡。

“秋千会期间还有戏曲,杂耍助兴。借秋千会,周边百姓与邻县及邻省山西、河南的客商,赶着牛、马和驴、骡来到会上进行牲口交易,村边的树下骡马成群,人头攒动,为古会增添了几分商贸气氛。”陈宏山说。

据介绍,司家秋千发展之初,仅有两三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类越来越多,最兴盛时发展到10种之多。由于时代的变迁,流传下来只有9种。

架子秋是民间最为普及的秋千,男女老少均宜。

线轮秋,形似妇女织布时吐线的线轮,一次可乘坐4人,启动时须人用力转动,待转起后,由惯性不停地上下翻转,适合青少年玩耍。

牌楼秋,形似古建的石牌坊,是旧时专为宫廷和富贵人家的夫人、小姐所建。荡此秋千不需花多大力气,轻轻一推,摆动起来。

八卦秋是一个独柱旋转的秋。独立的木柱上端安装伞状圆盘,盘下画有八卦图。每卦下方挂一绳索,一次可乘8人,在木柱下方有供人推动的铁棍,由两人同方向推动,秋千可旋转起来,人随秋千转,翩翩起舞,有八仙过海的感觉。

天平秋高耸大气,下方用碌碡(liùzhou)为基石,四面用绳子将立杆固定,三柱两孔,每孔系上秋索,两边两人可同时悬荡。形似天平,杆顶插上彩旗,梁上挂上大铜铃铛。此秋千是青壮年男性一试身手的场所,是一个拼力气和论技巧的秋千。它竞技性很强,是考验体力与意志的试金石,因此也叫它“好汉秋”。荡起秋千来,彩旗飘扬,铃声叮咚,令人飘飘欲仙,心旷神怡。

竹竿秋,秋千下设一水池,池内注满清水,荡秋千时人从水池上掠过,影像倒映池水之中,别有一番情趣。荡这个秋千在下秋千时必须掌握要领,得顺着惯性,在秋千摆动到池前方的一刹那间乘势跳下来,否则,只有等待摆动停止让别人用木勾,勾至池岸边,方能下秋千。为此,在求助人时得叫声“老哥”,以示谢意,所以这个秋千也叫“老哥秋”。

熊跌膘又名辘辘秋。它是用一棍绳索,挂在横梁的木制滑轮上,一端绑着秋板,一端用手牵着。玩时双脚踩稳秋板,并将秋绳置于后背,双手使劲拉动绳子,直至拉到梁下,以手摸大梁为胜利者。这是一个巧妙掌握重心位移的技巧游乐,若有一项配合不好就会摔你个仰面朝天,惹得围观者哄堂大笑。虽说像狗熊翻跟斗一样,但摔得并不疼,如同当下人们晨练时也常有不少人用胸、背撞击大树一样,觉得浑身筋骨舒展了许多。

独杆秋,它用竹竿代替绳索,绳软竹硬,踩荡难度较大,胆小者不敢涉足,玩者多为勇夫,颇具侠士之风。

地轮子秋,这是在一根石柱上打一石窝,窝上放一横杠,用公母卯套紧,横杠两端各置以小秋板,每端各坐一人,用人力推动地轮旋转,用力越大旋转越快,让人感到天旋地转。

司家秋千会的秋千具有原始的古朴粗犷,由木杆、木檩、铁环、竹竿、碌碡、石碾、各类装饰品(如彩旗、彩画、铜铃)、大绳、木秋板、铁架等组成。陈宏山说,制作秋千都是就地取材,量材而用,随用随选。

陈宏山称,在翻阅大量的古籍之后,他们恢复了失传的石磨秋,恢复了司家十全秋,并且还创新了6种秋,分别是渡秋、姊妹秋、火箭秋、沟河秋、烈石秋、翻版秋。新创的这6种秋也是按照司家秋千的特点,还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简单古朴。

“司家秋千原始古朴、健康大气、简易可行,而且非常大众化,不需要花大量的财力,就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司家村党支部书记司钢为说,司家秋千是当今存世不多的民族文化瑰宝,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把荡秋千作为古会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从2013年清明节开始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秋千文化艺术节,成为华阴乃至渭南的文化亮点。

随着爱好秋千的人相继谢世,后一辈青年人慢慢对此兴趣减小。为了保护这一技艺,当地成立了司家秋千管理委员会。秋千管理委员会平时召集爱好秋千的艺人们一起切磋打秋和制秋技艺,向村里一些爱好打秋的青年人传授制秋和打秋技艺,并在每年清明节期间举办秋千会,不但继承了原有秋千飘飘荡荡的优美潇洒,更是把传统打秋民俗发展到了极致。曾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十一届山花秋千展示会”获得金奖,华阴市因此被授予“中国秋千文化之乡”称号。

新闻推荐

84岁老党员主动要脱贫

本报记者梁晓蔚通讯员孙志成“党对我已经这么好了,我不能再给党添麻烦。”眼前这个穿着军绿色棉袄、笔直坐在炕上的老人叫...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