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历史的复原者 丝路文保工匠调查
被评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的文保人员文物修复技艺比拼新闻提示
近日,由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承办的“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在陕西华阴西岳庙成功举办。瓦作、木作、彩画作、彩绘陶器修复、书画修复和考古勘探六大比赛项目,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省(区)的142位能工巧匠,尽展风采、角逐技艺巅峰。
丝绸之路是目前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意义重大。2018年6月9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文物局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有效整合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通过“传统工匠”的调查、登记,建成了包含1247名传统工匠和技能人才相关信息的数据库,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提供了经验和数据库样本;评定43名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建筑修缮、考古钻探方面有专业传承和技术特长且有一定贡献的同志为“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开展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
文保工匠“华山论剑”
“书画修复的主要工序多达十几道,如果书画破损严重的话,那么工序就会更多,修复后还要对文物进行体检,将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形成完整修复档案,确保修复万无一失。”“不要小看瓦作这个‘活计’,排砖撂底、背撒、填馅、灌浆,每一步都要细心操作……”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陕西省文物局主办,西北五省(区)文物局联办,“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等相关单位承办的“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在陕西华阴西岳庙开幕。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142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示文物保护行业的传统工艺技术,弘扬工匠精神。
瓦刀、线坠、洛阳铲、毛刷、刨子……在工匠技能竞赛现场,选手们纷纷亮出“看家宝”,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比赛中。此次大赛设置了文物建筑瓦作、木作、彩画作、可移动文物彩绘陶器修复、书画修复和考古勘探六个项目。其中,瓦作、木作、彩画作、彩绘陶器修复、考古勘探五项比赛的实际操作,在华阴西岳庙比赛场地现场完成。书画修复比赛因其特殊性,实际操作环节由参赛选手提交一件非馆藏古旧书画修复作品、修复记录视频和修复方案,并在比赛现场10分钟参赛作品视频播放。
为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和专业水平,组委会邀请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山西、浙江、山东、河南和西北五省(区)的31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知名专家作为竞赛裁判。“每个项目都有严格的流程和评判标准,且在理论测试中不允许选手使用手机。如木作比赛,选手按图制作一斗三升斗拱一攒,并分件组装完成,完成后以笔试的形式进行理论比赛,识别木构件的名称叫法、材质种类,以及对残损状况程度描述,并根据残损状况编制修复方案,绘制修补草图;彩绘陶器修复比赛,让选手现场修复准备好的彩绘陶器(复制品),比赛分为方案制定、清洁粘接、补配打磨、残缺复色四个环节,完成后根据修复过程记录并提交简单的修复档案;考古勘探比赛,参赛人员每人划定一定范围的探方进行考古勘探,并绘制勘探结果……”据活动主办方介绍,在比赛过程中,专家裁判们的专业点评和现场指导,为前来观摩大赛的300余名文博行业从业者,以及来西岳庙参观的游客们讲解和普及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做法的文物保护传统修复技艺知识,使大赛成为既有西北特色,又汇聚各方传统技艺和文保专业知识的“大讲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大赛参赛选手中最年长者66岁,最年轻的参赛选手23岁,既有浸淫文物保护传统工艺数十年的老匠人,又有刚刚入行不久的“初生牛犊”。大赛6大类专业组共评出一等奖6位、二等奖12位、三等奖18位。此外,为了表彰参赛选手在本次竞赛中表现出的竞技精神和工匠精神,大赛组委会还根据参赛选手特点,颁发了3名精神风尚奖。“本次参赛的选手们,用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和传统工具,用自己的双手、用每一位工匠师傅最直接的经验和手艺,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建筑领域代代相传的古老技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总裁判长侯卫东说,一次工匠大赛,可能没法做到包罗万象,把文物保护工程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来。然而它的成功举办更像是一种号角,像是对传承的一种认同与弘扬,让所有文物保护从业人员以及公众们再去回忆一遍前人曾经使用过和流传下来的技艺与精神,体验我们保护文化、保护艺术、保护历史的方法与过程。
建成传统工匠和技能人才数据库
记者注意到,此次“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的承办单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是在2018年6月9日,由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文物局共同发起成立的。该联盟是由丝绸之路沿线省(区)文物局和直属单位、社会文物保护企业、民间文物保护相关传统技术传承人和知名工匠等协议成立并服务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事业、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区域性技术合作组织,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
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技术面临失落,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工匠精神连接传统,关乎未来。2018年4月,陕西省文物局下发《关于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调查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匠人才队伍现状开展调查登记工作,为组建工匠联盟和加强全省工匠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依据。调查登记范围共有三类:考古技工即从事考古调查对古墓葬、遗址进行钻探、挖掘、测绘、整理人员;文物建筑修缮技工即运用中国传统工艺或地方特色工艺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壁画等进行保护与修复的专业人员;文物修复师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工艺,使用手工工具、设备、仪器和相仿材料、试剂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与复仿制人员。
“入选工匠需具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或传承传统工艺3年以上,传承者应说明师承某人或某派(风格)或传承人;具备相关技术,掌握或精通某一类技巧或技能,被同行所公认及认可或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工艺上具有专长……”陕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工匠调查登记的目的是调查摸底陕西从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传统工艺工匠的基本情况,整合全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传统工匠资源,实现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匠信息化管理,提升陕西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传统工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匠人才队伍建设,为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各省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做准备。
通过前期对“传统工匠”的调查、登记、建库等工作,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匠”资源平台,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1247名传统工匠和技能人才相关信息的数据库,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提供了经验和数据库样本。
打造丝路文化遗产保护新平台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成立一年之后,在西安举办了理事会成立大会和交流研讨会。在此次大会上,柴忠言、樊再轩、王萍等43名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建筑修缮、考古钻探方面有专业传承和技术特长并有一定贡献的文保工匠被授予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
此次获得“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称号的高级修复技师柴忠言1954年开始从事文博工作,长期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曾经参与了秦兵马俑铜车马、唐墓壁画等陕西省重要考古发掘工作的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大量实用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修复的实践经验,2007年入选《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此次入选首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工匠,是对其一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褒奖。
和柴忠言一样,郑珠从事古建修缮已近半个世纪,他醉心于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并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1年开始修缮的西安城墙北门,到1984年郑珠主持维修的西安城墙东门……都留下了郑珠的印记。“入选的优秀工匠不仅精通本职业或工种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传统工艺流程有全面和深刻理解,能够将本人的高超技艺和技术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传授技艺能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负责人称,“联盟”的成立,就是想通过文物保护人才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全社会优质传统工艺资源,形成文物保护修复与传统工艺合作长效机制和科学的研究传承机制,构建传统工匠联盟、传统工艺研究、文物保护修复实施、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区域性传统工艺、传统工匠的合作平台。
“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北五省(区),不仅山水相连、地缘相通、文化相近,而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手法相通,是国内一个既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又有优秀传统技艺传承的代表性区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轮值主席赵强表示,今后,联盟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创新性组织和实施工作,通过保护、传承传统技术来实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王亲民在制作板胡□魏丹丹文/图“板胡是拉弦乐器的一种,按发音高低可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次中音板胡。”11月21日,在...
华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阴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