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小小蒲公英 撑开“致富伞”
?田间地头的蒲公英成为华山镇脱贫的特色产业。
?琳琅满目的蒲公英系列产品。
?在北洞村蒲公英种植基地,镇村干部指导收割工作。
?春季蒲公英开花期,仿车村村民抓紧时间采收。
蒲公英名片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钾,也含有铁、钙、维生素B2、维生素B1、镁、维生素B6、叶酸及铜。具体的元素含量主要是水分,每60克生蒲公英叶含水分86%、蛋白质1.6克、碳水化合物5.3克、热量约有108.8千焦。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11月18日,华阴市暖阳高照,温暖如春。在华山镇仿车村的百亩蒲公英种植基地里,郁郁葱葱的蒲公英吸引了游客争相合影留念,为华山镇的秀美风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人们的印象中,蒲公英是散落在田间地头再寻常不过的植物。而在华山镇,蒲公英却走上了规模化种植加工之路,不仅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更为农民增收脱贫撑开了“致富伞”。
种植上规模 产业见成效
眼下,虽然天气渐冷,但蒲公英的生长丝毫未受影响。从最初试种到如今大规模种植,蒲公英这一特色产业的价值和成效在华山镇慢慢凸显。
“我是真没想到,居然把它发展成了扶贫的特色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看着眼前这片绿油油的蒲公英,华山镇党委书记王毕红自豪的同时,又觉得肩上的担子格外重。
华山镇地处秦岭脚下,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水质良好,发展种植业对于当地来说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但是,由于劳动力不足,加上农户分散经营,缺乏技术支撑,没有清晰的产业定位,农户的增收渠道受限,日子自然过得紧巴巴。”谈到这一点,王毕红忧心忡忡。
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华山镇因地制宜、深入调研,组织镇村干部外出考察、综合研判后发现,蒲公英抗病虫害能力强,日常管护无须使用农药,种植相对简单,除了浇水、收割的忙碌季外,平时几乎不用看护,人力资源成本低。
于是,镇党委领导班子会同市农技专家、农资企业代表、农户代表等召开产业协调会议,研究制定了关于蒲公英种植发展的详细规划,明确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同时,采取“党委主导、公司运营、园区发展、村社链接”的模式,建立了集种植、收购、加工于一体的蒲公英产业基地,形成“闭环式”产业链结构,并在辖区各村全面展开。
“如今,我们已经有10余个村实现了蒲公英产业全覆盖,种植面积1000余亩,每亩纯利润4000元至6000元。预计今年全镇蒲公英种植加工产业综合收入可达1500万元。”王毕红说。
干得有劲头 日子有奔头
“现在我们全村人拧成一股绳,不光种植蒲公英有赚头,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18日中午,仿车村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聊天,对于镇上大力发展蒲公英种植产业赞不绝口。
昔日的种地“老把式”、贫困户惠周才一提起蒲公英就有说不完的话:“以前种小麦、玉米,下的苦不少,却不见效益。出去打工,又操心家里,真是两难。自从去年把自家的20亩地作为资源入股,我不仅能按月领工资,年底还能享受分红,日子过得越来越美了!”
惠周才喝了一口蒲公英茶,接着说:“蒲公英真是个好东西,既能药用,也可食用,烘干以后泡茶喝,对身体有好处。今年,我种了20亩蒲公英,每亩纯收入4000多元,比种地强多了。”
仿车村党支部书记杨红英告诉记者,今年仅蒲公英花这一项,就为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开春时遍地都是金黄色的蒲公英花,一天光卖花收入就达1万余元。
“在镇政府的支持和带动下,我们村从去年开始种植蒲公英,并全面覆盖46户贫困户,当时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全村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从目前来看,效益还是不错的,大家干劲十足,觉得日子有奔头了。”杨红英说。
和惠周才一样,北洞村村民李文刚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种植蒲公英的好处。“蒲公英一年能产五六茬,目前我已经收割了4茬,收获的蒲公英秧苗送到镇上的蒲公英茶加工厂,完全不愁销路。这么好的产业,千万不能糟蹋了,接下来我要好好干,争取创造更好的效益。”
为了把蒲公英做成全镇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华山镇加快“三变”改革步伐,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强的贫困群众加入产业园,在种植、管护、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工作生产能力,拓宽致富增收渠道。
“充分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劳动力、创造力、内生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王毕红表示。
一物作三用 价值多元化
“蒲公英全身都是宝,花朵具有美白祛斑、延缓衰老的作用,茎叶清热解毒,根部有保肝护胆功效。”18日下午,华阴市野山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蒲公英不仅可以生吃、炒食、做汤,烘干后还能泡茶喝,近年来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前景广阔。
从冲洗、沥干、风干,再到切段、杀青、揉捻、烘干,华阴市野山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为该镇蒲公英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位身穿灰色工作服、头戴蓝色工作帽的工人正将一簇簇蒲公英有条不紊地放进机器里切段。不一会儿,完整的蒲公英就被切成了长短均匀的小段。
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如何让蒲公英产业向高附加值延伸,实现多元价值的全面“变现”?王毕红说:“主要以拓展用途、延伸销路为突破口,坚持‘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原则,深度挖掘产品的价值,将蒲公英‘一物作三用’。”
谈到目前的发展路径,王毕红捧起一簇杀过青的蒲公英说,就是挖掘其药用价值,让蒲公英变身“中药材”,利用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远销江苏、安徽等地;挖掘其饮用价值,将蒲公英根变身“保健茶”,打开饮品市场;挖掘其食用价值,把蒲公英变为“养生蔬菜”,与西安华润万家达成订单销售协议,开启绿色销售新模式。
如今,华山镇蒲公英全产业链运行的格局已经形成。蒲公英成为该镇助力美丽乡村的“新风景”,助力产业振兴的“新样板”,助力脱贫攻坚的“大产业”。
“预计到2020年,全镇蒲公英种植面积将达1万亩,效益达1亿元。”王毕红信心满满地说。
手记
小产业也能做成大品牌
■赖雅芬
对于我们来说,小时候美好的回忆里,少不了蒲公英。每当那一朵朵金黄色的花开过,变成了一把把银白色的小伞,鼓起腮帮,使劲吹一口气,看绒毛四处散开、漫天飞舞,我们随之奔跑,好像自己也自由自在地飞走了。
想不到的是,蒲公英这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植物,有一天会摇身一变成为农民的“致富伞”。就像北洞村村民李文刚说的,以前真是小瞧了蒲公英,现在要为它“正名”。
2018年,华阴市华山镇开始倡导群众种植蒲公英时,李文刚心中满是疑虑:怎么种植,如何管理?收获之后销路在哪?能不能见效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李文刚种了几亩,没想到收入还可以。这下,他的疑虑彻底打消了,后来就大面积种植。“没想到,这小小的蒲公英,竟然能有这么好的收益。”李文刚笑着说。
小产业也能做成大品牌。华山镇独辟蹊径,敲定产业,注册商标,吸引人力、财力、资源等,推动蒲公英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技术指导、农资经营、产后服务等环节对农民进行帮扶,真正把蒲公英做成了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脱贫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8日,华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为了更好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将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开展...
华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阴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