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华阴模式”缘何起到典范作用 华阴黄标车专项整治工作调查解读报告(之一)

三秦都市报 2017-05-15 04:10 大字
????华阴交警大队特勤中队中队长任军正在梳理归类黄标车档案资料

????岳北中队中队长杨伟东(右一)带领民警报废轻型货车

  说起黄标车治理淘汰,早已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之一,黄标车可称得上是“环境杀手”,氮氧化物排放的“大户”。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治理黄标车已刻不容缓。不得不说,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是一项拯救碧水蓝天的“大工程”,在此项工作中,渭南华阴市交警大队可以说走在全省的最前端,在这项极具难度的工作中,他们起到了典范作用。尤其是,在本报近日报道渭南华阴市交警大队淘汰治理黄标车后,引发舆论和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宽泛地说,华阴市交警大队此次黄标车淘汰报废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全体民警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结果。彰显了华阴交警的团队力量,信念力量。凝聚了警心,充分展现了华阴交警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亮剑”,敢于“冲锋”,充分发扬“想尽千方百计、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而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并非是这几句话所能涵盖的,在成绩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什么呢?

  摸清家底 每辆车都要“见人又见车”

  2016年7月18日,“防污降霾,保卫蓝天”专项整治行动战鼓全面在渭南华阴市擂响。在接到黄标车报废解体的任务后,华阴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程伟峰,教导员高晓文迅速集结队伍,研究制定整治方案,确定了“大兵团作战”的工作思路。

  淘汰黄标车工作首先要“摸清家底”。初期从机动车环保数据库中根据排放阶段筛查出黄标车清单,再与公安系统的数据库比对,然后一一走访摸排。自动员部署会后,短短两天时间,已淘汰治理4辆黄标车,打响了淘汰治理行动“第一枪”。

  然而,由于时间过去太久,环境变化、人员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再加上一些车主的不理解,使得“淘黄”初期的摸排工作举步维艰。有的住址变了,要去当地公安户籍科查询;有的车辆丢失或损毁了,要找到车主本人出具灭失证明;有的人在华阴车在外地,还得辗转与外地取得联系;还有车主表示车早就不开了,就喜欢留在家里做个纪念……

  该怎么做?这个难题摆在华阴市交警大队面前。虽然万事开头难,但很快,华阴市交警大队找到了突破难题的办法,制定了实施方案,每辆车都要“见人又见车”。交警大队大队长程伟峰告诉记者,从大的框架来看,大队成立了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民警的“三级”责任制,做到所有单位有任务、民警人人肩上有担子。

  “往细的说,展开全面摸底后,逐车拉出详细清单,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淘汰任务细化到每个单位,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办法,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并建立了工作台账。”程伟峰说,工作中,突出科技应用,挤压黄标车生存空间尤为关键,将全市黄标车录入集成指挥应用平台,充分利用依托辖区各类电子监控设备,对违反禁行规定的黄标车、无标车进行抓拍、取证并及时依法处理。针对黄标车所属类型的不同情况,坚持先易后难、先城后乡、先公后私、先大后小、疏堵结合的治理原则,分类进行淘汰。

  淘汰车值数百万 豪华车队故事广流传

  在治理淘汰黄标车工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华阴市一家发电厂,有16辆车属于黄标车治理淘汰范围,按照常理来说,一家企业内有如此集中的车辆面临淘汰报废,反而比找不到车主或找不到车辆的情况要简单一些,但当民警上门开展工作时,却遇到难题。

  为什么说难呢?作为对接这个企业的华阴市交警大队特勤中队中队长任军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任军说,在接到下达24辆车的报废淘汰任务后,根据制定的先公后私、先大后小实施方案,先将24辆车进行了归类梳理。在梳理中发现,24辆车中,有16辆属于一家发电厂企业,而这些车价格不菲。

  “企业16辆车中,有6辆大客车为企业上下班接送工人的通勤车,5辆车为拉运粉煤灰的大型货车,剩余5辆为保障生产发电用车。”任军说,这些车辆中虽然年限较长,但实际行驶的公里数并不多,其中有几辆拉粉煤灰的车,当时购买时价格都在百万元以上,作为企业肯定不愿意主动配合,更何况,如果16辆车全部报废淘汰,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转生产,而企业也很难一次性购买这么多的车辆。

  任军说,为了完成企业治理黄标车的工作,他和另外一名民警赵永安前后8次上门服务企业。

  说起赵永安,任军内心不是滋味,他感到更多的是份亏欠。任军介绍,特勤中队一共10位民警,除去正常的工作外,赵永安成为了这次治理淘汰黄标车工作的主力队员。赵永安是家中独子,多年前母亲过世后,留下父亲一人,今年已82岁高龄,而赵永安自己还有两个孩子。

  “为了工作,他20天几乎没休过一天假,也从没回家看望过一次,真是以队为家了。”任军告诉记者,一次,已经连续两周没休假回家的赵永安,原本打算用一天时间回家看望家人,但临时接到了寻找黄标车车主的线索,又主动放弃休息,前往河南。直到3天后,在见到车主本人,做通车主思想工作,同意将车辆报废后,才返回华阴。

  民警以车为家 4天4夜吃住在车上

  在华阴市交警大队,有这样一位“拼命三郎”,他治理黄标车工作的那份执着和“死磕”精神,不仅得到同行的赞誉,也令黄标车车主深受感动。

  岳北中队是华阴市交警大队黄标车专项整治工作中,率先完成18辆黄标车报废解体工作任务的单位。率先完成并不等于工作难度低,在这个中队,有这样一位民警,“白+黑”、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模式,早就成为了他日常工作的常态。他叫杨伟东,也是岳北中队的中队长。

  去年冬天,杨伟东在淘汰报废一辆黄标车工作中,根据当时登记车辆的信息查询后,几次寻找车主本人都没能找到,通过派出所多次帮忙查询后,总算找到了车主刘强(化名)家。

  当杨伟东上门时,却发现车主本人并不在家。杨伟东先从家人入手,反复劝说后,家人终于对杨伟东的工作表示理解,同意尽快劝说车主本人。可不曾想,第二天,当杨伟东再次与车主刘强妻子联系时,她不但不接电话,为了躲避杨伟东,还特意更换了手机号码。

  杨伟东开始“托熟人”“找关系”,总算联系到刘强。刘强这时才说,自己的货车已经卖给了一个山西永济人,车辆也没过户。得知此消息后,杨伟东在得到新车主电话号码后,带领几位民警赶赴山西永济。与新车主见面后,对方不同意淘汰报废车辆。

  无奈之下,杨伟东找到当地交警部门寻求配合。“一天、两天直至第四天,杨队长担心新车主将黄标车转移,就24小时盯着,连续4天吃住在车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辅警田小龙说,连续的说服工作和杨队长的这份精神让山西永济的交警深感敬佩,连连称赞“你们华阴交警太敬业了”。

  新车主看到杨伟东这份“死磕”韧劲心生感动,加之车辆又一直停在原地无法使用和山西交警的劝说,到第四天总算松口了。在随后的3天时间里,杨伟东积极帮忙联系,将货车的车厢转让给他人,这才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

  5月14日,当记者问起杨伟东,为何这样拼时,杨伟东说,“每报废一辆黄标车,我心中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或许这样的蹲守也是对治污减霾工作的一种奉献。” 

  记者手记

  践行保卫蓝天 争当绿色发展标杆

  我们并不想抓着“雾霾”不放,我们希望它永远消失。

  作为新闻记者,从2011年PM2.5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近些年来政府在治理PM2.5上下了多大决心、付出了多少努力。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难题,治理淘汰黄标车其实只是诸多工作中的一项,这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早已行动起来。

  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内的黄标车。这意味着黄标车淘汰政策,今年步入收官之年。在深入了解华阴交警大队专项治理黄标车工作后,他们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多措并举,倾尽全力。在查找车辆信息、联系车辆驾驶人时,民警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公安网络查看车辆注册地址,通过车辆曾投保过的保险公司查到联系人;利用公安相关系统及有关专业技术手段,查找车辆行驶轨迹;“托熟人”“找关系”亦成为民警工作求成的“小手段”,找到车辆所有人后,民警积极向其讲政策、讲法规,并通过熟人对其“吹耳边风”等,同时民警积极为同意报废的车辆所有人办理报废手续。用交警大队教导员高晓文的话说就是:“你在家等着,剩下事情我们来办”!

  行动中,全队上下齐参战,大队领导齐挂帅,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全体民警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结果,而每一辆黄标车的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文/图本报记者谢斌晁阳

  追赶超越 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之十九

新闻推荐

“五一”期间7万余人登华山

  本报华阴讯(记者梁晓蔚通讯员史红海)“五一”期间,华山景区共接待购票登山游客7.03万人次,门票收入实现944.84万元。企业经营收入实现605.66万元、同比上涨32.44%,节日期间无一例安全...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