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标车淘汰 助力***的“华阴模式”
????民警对黄标车进行现场查处
黄标车尾气超标排放,并不是车主原因所致。但是,由超标排放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能引发争议:为了治理雾霾,淘汰报废黄标车。可是,即便有相应的经济补偿,但是在车辆正常年限之内,谁愿意提前报废?
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寻求这种平衡?如何将黄标车淘汰治理,放置在理性的引导和约束下,兼顾法理与人情,既落实治污减霾,又尊重群众诉求,考验的不仅是治理能力,更多的则是治理智慧。
昨天,本报报道了渭南华阴市交警大队在黄标车淘汰治理中,主动出击、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率先完成淘汰目标,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治污降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民生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围绕陕西省委、省政府“铁腕治霾”的环保头号工程,“华阴样本”背后折射出来的“华阴模式”,为黄标车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办公经费中“挤”出一万元
厨师田伟(化名)肯定不会想到,自己当作流动餐车使用的黄标车,是这样被交警部门收走的。
这是一辆厢式货车,几年前,他东拼西凑了2.8万元,从渭南大荔县一个车贩子手中买来的。
田伟学过厨艺,这辆货车经过简单改装后,成了流动餐车。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开餐车上门做饭,作为一家六口的全部收入。
六口人中,父母都是脑梗,行动不便。两年前,田伟也得了脑梗,至今没有痊愈,两只手萎缩严重。
去年11月,华阴市交警大队华山中队中队长司红亮带着民警张学祎、董伟,在蒲城县第一次见到田伟。
“一家六口,三个都是脑梗,用家徒四壁形容都不为过。”司红亮回忆说,当时田伟家中的全部积蓄只有120元,一听到民警说起黄标车3个字,就拒绝再交流了。
“说啥我都不报废,就这。”双方僵持到次日凌晨3点,沟通失败。
回到单位,司红亮将情况报告给了大队长程伟峰和教导员高晓文,“这一家的情况实在太特殊,真要强制执行,我的良心都过不去。”
针对田伟一家的特殊情况,大队连夜召开了专题讨论会。会上,民警们达成共识:执行黄标车淘汰治理政策的同时,给予田伟一家相应的经济补助,帮助这个特殊的家庭脱贫。
按照当时实行的《黄标车淘汰补贴政策》,田伟的这辆厢式货车,属于轻微营运载货车范畴,如果能在2016年底前报废,将会得到6000元补助。
程伟峰和高晓文决定,除了这6000元,再从大队现有的办公经费中,“挤”出1万元,作为帮助田伟一家脱贫的资金。
第二天,民警张学祎再次从华阴市赶到蒲城县。张学祎是蒲城人,爱人在外地工作,孩子今年参加高考,为了做通田伟的思想工作,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他在正常工作之余,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往返于华阴市和蒲城县之间。
多种定制化置换形式减少车主损失
“一天天连轴转,我已经好久都没陪过孩子了。”张学祎一次次地来,但收获甚微。田伟的态度仍十分坚决:我是这个家的主要劳力,车辆如果报废了,家中的生活如何维持下去。
这场漫长的沟通,从去年11月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初,期间数次中断,又数次继续。
春节期间,张学祎带着礼物,又一次到了田伟家。这一次,田伟被感动了,“不是我诚心和你作对,补贴太少,我根本没办法再买一辆新车,这样一来,我的流动餐车生意就黄了。”
对身患脑梗的田伟来说,这是最真实、最朴素的诉求。
“可以用多种定制化置换形式,尽可能减少车辆更换造成的损失。”华阴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程伟峰提出,将田伟纳入大队实施“***”的资助范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捐钱捐物,通过扶持产业、帮助田伟两个孩子上学、帮助田伟和父母治病、报销医保等形式,既执行了国家政策,又体现人文关怀。
体谅田伟一家的,还有华阴市交警大队教导员高晓文。“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高晓文说,如果因为淘汰黄标车,从而帮助田伟一家人改善了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今年4月25日,正在延安打工的田伟,被妻子打电话叫回蒲城县的家中,两人主动给张学祎打了电话,“我们同意报废,谢谢你们”——为了等到这句话,张学祎等华山中队民警,先后10次赶赴蒲城,往返距离近4000公里。
忍病痛跨省寻找黄标车主
在华阴市交警大队,流传着一个关于“两个枕头”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教导员高晓文,他常年患有颈椎病。今年4月,在黄标车淘汰治理最艰难的时候,高晓文得了落枕,需要定期做康复理疗。
此时,罗敷中队向高晓文汇报,有一辆皮卡车,从去年以来一直找不到车主,几经辗转总算得知车主在四川巴中南江县,双方约好,在南江县见面。
“跨省执勤,且不说人生地不熟,如果车主临时改变主意,变数太多,”身兼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高晓文临机决策,亲自带队赶赴南江县,“如果时间紧急,可以考虑在当地拆解、报废。”
4月25日上午9点,高晓文带着罗敷中队指导员王钟,从华阴市出发,前往四川。出门前,他带了药和两个U型颈椎枕,将U型枕垫在自己的脖子后面。
车根据GPS导航一路走,走到汉中南郑县境内时,赶上下大雨。“路都封了,不断有石头掉下来,造成塌方,”王钟对这种情景,印象极深刻,“和车主约定好了时间,我们如果迟到了,车主极有可能改变主意,所以不管多难走,都不能耽误行程。”
两个颈椎枕,从华阴市到了南江县,行程了600多公里,历时近10个小时。
当晚,当高晓文一行出现在南江县交警大队时,连南江县警方的负责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为了一辆黄标车,你们这么兴师动众,太敬业了吧。”
高晓文解释说,和车主约定好了时间,民警不能爽约,不能迟到。在南江县警方的配合下,车主签署了报废协议书,为了让车主放心,高晓文自己掏钱,给车主垫付了相应的经济补贴,并现场办公,指挥车主将车开到当地报废公司,对车辆进行报废解体。
为了赶时间,高晓文一行几乎没有休息,他们还需要赶在次日下午5点前,赶到渭南市交警支队,对车辆档案进行注销。
在去四川的路上,王钟曾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他们的警车陷进泥泞中,动弹不得,车上几个人下来推车,身材消瘦的高晓文在最前面,他倾着身子,双腿向后蹬,脖子上仍戴着蓝色颈椎枕。
“我们的高教导,得忍着多大的疼痛?”王钟说。
记者手记
法理结合,法到情至
两天的采访结束,记者将最后一站,选择到了华阴市车管所。
“带你认识一下老赵。”随行的交警大队民警陈长春告诉记者,老赵叫赵增迁,是车管所所长,所谓“老”,一是因为年纪长,二是因为经验丰富。
赵增迁还兼任着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这称得上是整个治理工作的中枢机构。稍作寒暄,话题便立刻转到了黄标车。
“用四个字概括,惊心动魄。”赵增迁是典型的“关中大汉”,他皮肤黢黑,嗓音洪亮,“如果用八个字概括,法理结合,法到情至。”
这句话还能有更延伸的解释:即便是法律到不了的地方,感情也可以到达。田伟一家通过淘汰黄标车,享受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这就是最生动的说明。
长期以来,法理与情感的协调,一直都是哲学层面经常性的话题,人们总是试图从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人们的情感趋向和日常生活逻辑中,寻求把握统一的价值尺度,建立理性的制度和逻辑,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二者的冲突一直都在。
在“治污降霾”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当下,在陕西全省交警部门“黄标车”淘汰治理的过程中,渭南市华阴交警大队通过改变常规思路,创新治理方法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树立了标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这个团队所收获的,绝不仅是138辆这个数字,更是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和认可、信赖和尊敬。
“华阴样本”和“华阴模式”所提供的,并不是机械性的经验,它可复制、可借鉴、可推而广之。
赵增迁说,他已经58岁了,过两年就可以光荣退休了,于警察生涯而言,这似乎意味着一种结束,但于治污降霾而言,无论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还是普通市民群众,永远只有进行时。
文/图本报记者宋雨晁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崔晓怡)连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深入包联的华阴市孟塬镇冯池村,以政策宣讲为引领,扎实开展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全面落实市委“扶贫工作日”制度...
华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阴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