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常绿 花常开 鸟常来 志愿者感慨渭河变化
????取水样了解水质
母亲河,用它那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文明,哺育了我们成长。如今,“母亲”老了,需要我们保护和守卫。行走,寻找与渭河有关的故事……
本报志愿者和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陕西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组织的志愿者,10月12日-14日,行走渭河渭南段。
行走渭河渭南段第一站,志愿者们目睹了原班人马现场版的老腔演出。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气势磅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被大家簇拥,争相拍照。
位于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的华阴市双泉村,是它唯一的发祥和传承地。村子南依丘壑一陇,北望渭滨平畴。两千多年前,因为水路的便捷,这里曾是汉代京都长安粮仓的所在地,附近的老百姓依赖码头为生、从事船工的生活。逆水拉船的征途中,他们齐声呐喊,以释放力量和情绪。久而久之,便演化出老腔这种艺术形式。
渭南渭河南岸,志愿者们来到此处时,纷纷感慨。“之前坑洼、垃圾、野草遍布的河滩旧貌,现在变新颜了!”5年前,这里垃圾很多,现在绿水长流了!”据了解,短短5年时间,渭河综合治理改善了两岸生态环境,让水常绿、花常开、鸟常来,显现出旺盛的活力。
渭南市渭河综合治理城区段工程,左岸西起临潼渭南交界楼赵村,冬至苍渡村,全长25.16公里;右岸西起零河口,东至赤水河口,全长26.51公里。于2011年2月正式开工,2015年7月完成主体建设任务。
自驾、骑行、慢跑、散步,喜笑颜开的游人随处可见,当地市民赞誉道,“城区段渭河治理工程,是一项防汛保安、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惠民工程!”
大V“指上陕西”赞叹道,走在宽阔的滨河大道,道路两旁葱郁的树木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的起舞吟唱。漫步其中,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慢慢涌上心头。
在渭河入黄口,志愿者们拿出瓶子取水样,目的是了解水质情况。
环保志愿者王冰说,渭河参评全国“最美家乡河”脱颖而出,让更多人记住“乡愁”。通过一系列行走渭河的活动,让社会公众进一步关注家乡河流,引发公众对绿色发展的共鸣,这就是我们行走的初衷。
首席记者姬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华阴市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要求,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做到不断健全组织、加强工作指导、注重形成合力、创新方式方法,有力推动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着力构建新格局。全...
华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阴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