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华阴老腔苦寻传承人

陕西农村报 2015-12-21 02:55 大字

老腔艺人用沙哑的声调传递着内心的情感,释放出强大的震撼力。

华阴老腔是卫峪乡双泉村张家的家族戏,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老腔追求的是原生态表演,一群来自黄土地的庄家汉子拿着自制的月琴、板胡、后槽等作为简单乐器,演出时不需要化妆,也不换演出服,挽起裤腿、光着膀子,嘴里叼着旱烟抄起板凳就尽情地高唱了起来,呐喊声中唱响了这群庄稼汉淳朴的号子声。

70岁的张喜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传承人,他称自己上年纪了,希望弟子们能够将老腔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张喜民是双泉村人,家中姊妹5人,他排老二。张喜民是老腔的世家,祖辈们都是老腔唱将,兄弟4人如今也成为老腔传承人。

1962年,17岁的张喜民跟随父亲学艺,掌握了老腔独特的演技后和父辈们走巷串户表演。随后,兄弟4人在村里组建了一个戏班子,,让这门艺术。取名叫“喜民班”,十里八乡遇到红白喜事都会请“喜民班”助兴表演,那时的张家兄弟们风华正茂,齐心协力弘扬老腔这门民间艺术。

双泉村现有1000多名村民,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村里会唱老腔的人不多,如今在这个戏班子里,年龄最大的老者72岁,最小的也46岁了。张喜民说父辈们先后去世,老腔戏班子里的成员越来越少,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不喜欢唱老腔,觉得太土气,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如果再不挽救老腔,老腔这门民间艺术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将华阴老腔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2014年,华阴市文化局开办了老腔培训班,邀请张喜民做授课教师。许多当地民众只是听父辈们哼过几句老腔,但不专业,听说老艺人张喜民开班授课,热爱老腔的民众越来越多,学员自掏腰包买乐器,跟随老艺人学习华阴老腔。

老腔培训班的学员大都是附近的村民,培训班的上课时间也进行调整,每天上午11时到下午4时授课,中间不休息。50岁的张香玲也是双泉村人,在村里和老艺人学习老腔有好几年了,自从德高望重的张喜民老艺人开班授课,张香玲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班。华阴市文化馆专门腾出一间教室给学员们上课,张香玲的家距离文化馆有20多里路,每次上课她都会提前过来给大家烧水,帮助学员们整理桌椅板凳。

培训班现有学员20多人,年龄大都在四、五十岁,女性占到多数,学员中有企业家、医生,更多的是家庭主妇。张喜民说培训班采取自愿报名方式,不收取任何费用,培训目的就是让学员们了解老腔历史与文化,广泛在民间传播,影响更多的人学习老腔这门民间艺术,将华阴老腔传承下去。

学员杨宝凤今年57岁,跟随老艺人学习老腔有一年多了,杨宝凤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外打工,两岁的小孙子留在自己身边。杨宝凤特别喜欢老腔这门民间艺术,她说自己都已经上瘾了,每次上课她都要带着小孙子来培训班,遇到外出演出,就得每天花50元雇人照看小孙子。

王小侠和张秋蝉都是培训班成员,王小侠本是唱华阴当地迷胡戏演员,这几年老腔戏种火了,她利用自己唱迷胡戏的基础也学起了老腔,她说学唱老腔丈夫很不理解,认为放弃自己的老本行怪可惜,另外老腔声调太

高,不太适合自己这个年龄演唱。王小侠认为迷胡戏和老腔是不同的戏曲唱腔,多学一种唱法,也是多掌握一门民间艺术。

农民世代以种庄稼为生,可双泉村的百姓却拿着简单的乐器唱起了老腔,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众的家族戏也能走进世界艺术殿堂与观众见面。近年来,华阴老腔这种表演形式逐渐被观众所接受,并且受到热捧,也成为黄土地上历史悠久的摇滚乐。

老腔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它承载着黄土地的文化,喊出了庄稼汉最朴素的心声,真实地反映了这片土地上百姓的情怀。张喜民称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老腔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大秦网)

新闻推荐

华阴盯紧“节日病”

本报讯(朱博武通讯员吴斌孟晟博)节日来临,为防止“四风”问题的反弹,华阴市通过短信醒廉、微信宣廉、影片观廉、暗访督廉等方式,紧抓节日期间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盯紧“节日病”。华阴市利用手机短信...

华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阴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