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免费上课还发工资,但很少有年轻人去学 剧本创作也陷入瓶颈华阴老腔传承之困

华商报 2015-12-09 16:27 大字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12月5日晚,歌手谭维维在《中国之星》节目中,一首摇滚与华阴老腔融合的新歌,让观众和现场音乐大咖们震撼,大家惊叹且好奇,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华阴老腔到底是啥?

起源:以皮影为载体的独立剧种

华阴老腔,是以华阴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西汉时,华阴泉店村(现名双泉村)是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形成了老腔雏形。唐宋是完善期,老腔的说唱开始以皮影为载体,形成独立的剧种。明清到民国是繁荣鼎盛期,老腔大量走进民俗节庆,乐器和唱腔更成熟。

华阴老腔长期传承于双泉村,其演唱和剧本一般只由张氏家传,很少外流,形成传承上的封闭性。1928年以后,曾流传于华阴市区的吕家城村、南寨村等地,南寨村至今还有艺人传承。

5个人就可以撑起一台华阴老腔,除了主唱和签手,还有坐档、打后台和拉板胡。老腔的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5人一边操持着皮影,一边吼着、奏着。坐档是根据剧情,提前安排好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排兵对打、拍惊木;打后台主奏马锣、梆子和碗碗,在人物上场、行兵、升帐时呐喊助威;板胡是唱腔伴奏和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拉板胡还担负着小铙坡、喇叭的演奏以及助威呐喊的帮腔。

传承人:曾为保护嗓音喝童子尿

张喜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与谭维维在《中国之星》一起合作的华阴老腔艺人。他说自从12月5日晚上节目播出后,很多人给他打电话、发短信想学习老腔。

1962年,15岁的张喜民跟着本村老腔艺人张尚昆和父亲张志强学艺。他从小就听父辈们唱老腔皮影戏,正式拜师学艺一开始他学做签手,他大哥学习说戏,就是主唱。主唱需要怀抱月琴,边弹边唱,还要担任“生旦净末丑”这五种角色,主唱的嗓音天赋尤为重要。

张喜民说,当时学艺时,父亲以及村里的老艺人都说,“学主唱一定要早晚喝童子尿才能保护嗓音,”老艺人称喝了童子尿,发育后嗓音不会受影响。他和大哥学习的第一个月,每天早晚都喝自己的童子尿,第二个月他父亲和老师都觉得他的嗓音更适合主唱,他又连续喝了一个月的童子尿。但张喜民的胃对童子尿很敏感,喝了童子尿刺激得他胃疼,不得已才停止,所幸后来也没有影响嗓音。

听老腔:声律铿锵、唱腔豪放

张喜民回忆,2003年金庸先生来参加华山论剑,曾看了老腔表演,非常欣赏,并给老腔题下“喜观老腔皮影戏,精彩无比叹为观。”金庸还表示,老腔声律铿锵有力,唱腔激越豪放,悠扬古朴,是民间戏曲音乐中阳刚美的典范,极具壮美因素,它是大汉王朝尚武精神的写照,也是北方汉子豪迈气概的赞歌。

曾经有一位北京的艺术家,专门到他家来要听华阴老腔,他给对方唱了《薛仁贵征东》这部戏:“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连环。胸前狮子扣,腰中挎龙泉。弯弓似月样,狼牙囊中穿……”当他唱完,他看见对方泪流满面,对方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唱词都很押韵、生动,太震撼了!”

“华阴老腔有一定的听觉刺激,使得一些审美因素可能与现代观众产生审美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产生超地域、超时限、超民族的艺术魅力。”张喜民说。

看老腔:与皮影剥离可闻声又见人

2001年,华阴文广局的工作人员党安华发现了华阴老腔这门古老而新鲜的艺术,他把皮影与音乐剥离,让老腔皮影戏从原来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艺术表现形式,改为闻其声又见其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加入了手持纺锤的女性角色,并把它推向舞台。

2003年,在党安华指导下,排演了一出《古韵乡趣》,该戏展现了农村生活风貌,里面有挂着烟袋敲击木头等日常生活气息的表演,赢得观众和戏曲专家的一致好评。2004年,党安华在编排老腔系列节目“取中山”时,增加了一条长木凳。2006年6月1日起,在话剧《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一演就是30场,震动京城。同年6月5日,华阴老腔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阴老腔和皮影剥离后,发展得更好了。”张喜民说,老腔的演出更受观众喜爱,每次演出几乎震撼全场,每场演出参加的艺人不再是五人,有时增加到十几人,规模宏大,更能体现阳刚美。

其实,谭维维的歌词里“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是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这个也是“老腔新剧”,是路树军作词的《关中古歌》。

传承:年轻传承人少 剧本创作难

党安华说,从2006年以来,华阴市文广局已全面开展老腔普查整理归档工作,2009年还成立了老腔培训中心。目前正规的华阴老腔仅有两个班社,一个班社是张喜民这些曾经是出演话剧《白鹿原》的原班人马;另一个班社就是已经出师的第一期学员。

老腔培训中心已免费培训了2期学员,第一期25人已经出师,常年在华山景区进行公益演出。第二期学员50人,今年4月底培训才结束。

但两期学员的年龄几乎都在50岁左右,很少有年轻人来学。“年轻传承人少严重制约老腔发展,亟须新鲜血液加入。”党安华说,他们每年都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也有几位初中生表示想学,但是学了十几天就放弃了。培训中心也曾招过一些年轻人学老腔,不仅免费上课,还发工资,但效果不好。“兴趣和热情才是学好老腔的决定因素”,党安华说,没有兴趣,永远学不好。

张喜民担心,现在他们这一辈老腔艺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如果再没有新人来承接,华阴老腔恐怕会失传,“谁想学,就过来,免费教,毫无保留地教。”

“剧本创作也是华阴老腔传承的一大问题。”党安华说,戏曲发展离不开剧本,但是现在很少有新剧本。金庸先生曾提议,希望老腔艺人们通过老腔的形式将武侠小说表现出来,“这一建议很好,但是没有人能写出适合的剧本,目前只能传承,先做好传承。”

华商报记者康菲

新闻推荐

30万元重奖『华阴老腔』

2月15日,华阴市隆重表彰老腔艺人...

华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阴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