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张四季原生态的陕西本土传统艺术华阴老腔民国时期
家中练习 文/本报记者王娇莉 图/通讯员李毅君本报记者吴岸彪
老腔的故事,其实就是这片土地和这群人的故事。
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村子南依丘壑一陇,北望渭滨平畴。两千多年前,因着水路的便捷,这里曾经是汉代京都长安粮仓的所在地,因此附近的老百姓依赖码头为生、从事船工的生活。逆水拉船的征途中,他们齐声呐喊,以释放力量和情绪。久而久之,便演化出老腔这种艺术形式。
所以说,一方山水孕育着一方文化,华阴老腔这种耕植于华山渭水的古老艺术,千百年来接受着这片沃土的滋养,它的故事与这片土地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老腔演绎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表达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真实情感。
张喜民、张拾民、张四季、刘西仓……如今的老腔艺人们是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农民,常年在田间地头的劳作让他们的皮肤显得黝黑而粗糙,脸上爬满了岁月的沟壑,却又透着一股矍铄的精气神。别看舞台上的他们表情丰富,嬉笑怒骂。其实,生活中的老腔艺人们是一个沉默而拘谨的群体,话不多,总是露出憨憨的笑。
冬日的壑塬之上,蒿草齐腰、犹存古韵,是老腔艺人们平时排演的地方。自家的板凳,自制的月琴,随着主唱张喜民那一句句裹挟着千军万马、气壮山河的唱词,一时间,锣鼓、月琴、二胡、梆子、钟铃、惊堂木敲击板凳的声音扑面砸来,唱到尽兴处,他们仰天齐声长吼,用力跺地,群情激昂,真真是一个烈字!
豪迈的老腔与黄土蒿草浑然天成,因为老腔所呈现的本就是黄土地上的生活。
农忙时,老腔艺人们弓着腰在黄土地上耕耘,熟练地使用着农具下地干着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地忍受,默默地奋斗;演出时,他们摇身一变成为舞台上充满激情的演员。他们把生活搬上了舞台,宣泄着心中的情绪。口中流淌出来的曲子仿佛田间地头的吆喝,每一句唱词都来自于生活的写照,每一个唱腔都是从内心发出的呐喊。老腔艺人们演出时的姿势很随意,与生活在村子的他们形象上没什么不同,或蹲着、或席地而坐,有的嘴里还叼着烟袋,均是日常姿态。对于他们,任何修饰或者化妆都是奢侈的,他们展示的原本就是最真的自己。
老腔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它是原生态的东西,把农民的憨厚朴实、艰辛豁达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直接把生活还原在舞台上,不去刻意地创造什么艺术,就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黄土高原。
老腔就是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唱段还是姿态。
新闻推荐
华阴市委书记卢发兴来到高铁站台,迎接老腔艺人,激动地向他们表示祝贺本报讯(孟晟博记者苗嘉诚)今年的猴年春晚对于华阴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华阴老腔首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
华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阴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