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蓝图 手上有干劲 记华州区康甘村第一书记王振

渭南日报 2020-06-04 00:37 大字

本报记者刘虹

王振有四张地图,一共三套。一套在华州区组织部,一套在华州区统战部,还有一套挂在金堆镇任家滩村部。地图上分别是草坪村、武坪村、武神沟和任家滩村,全是王振手工绘制而成。用华州区组织部副部长宋朝军的话说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第一书记把工作做到这个程度。”

绘图时王振28岁。2017年4月,组织派王振到金堆镇任家滩村任第一书记。任家滩村由草坪村、武坪村合并而来,王振走在任家滩村的沟沟壑壑里,浑身是劲儿。历时两个多月,他完成四张地图,地形地貌,河道位置,道路信息,包括每户人家的住址,一目了然。

王振看着图,便想着如何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那一年他根据地形,带领群众发展高山蔬菜。一年后,组织又派他到下庙镇康甘村任第一书记。

初到康甘村,王振又给自己绘制了一幅图。不过这次他没有手绘,而是把图绘在心里。“康甘村位于渭河边,这里土地平坦肥沃,一眼望尽,不似任家滩地大山高,坡坡岭岭,不画图很难了解村里情况。”王振说。

这幅心里的图,便是振兴康甘村的蓝图。王振有三个愿望:调整产业结构,使传统农业生产村变为经济作物生产村。改变村里环境,让人们富裕稳定,邻里和谐。让村里美好的面貌,吸引外出打工的人返乡就近务工。

康甘村调整产业的基础比较好。早在2010年到2012年之间,村里就开始发展设施农业,陆续发展大棚三四百亩,人们开始种西红柿、辣椒、草莓、白菜等。发展日光温室30多亩,栽冬枣、樱桃等。王振到村里时,村里正在建扶贫产业园。园区占地64亩,有64个棚。王振来后,多方协调为棚区硬化生产路,通水电,完善基础设施。

棚建好了,可怎么经营?刚开始,村干部商量,由贫困户自主经营。但王振提出异议,他说贫困户家庭缺乏劳力和技术,更缺市场管控能力,让他们自主经营肯定无法脱贫。最后大家商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把棚按1500元到2000元的价位,承包给有经验和技术的种植大户,村里每年收取租金,就能给全村64户贫困户分红。

“虽然这种方式,不能达到产能最大化,但稳定,每年都能给每户贫困户分红1000元,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我们还要求园区承包户,无条件给村里其他想发展产业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撑。”王振说。

园区每年2月到6月种甜瓜、西瓜、哈密瓜,7月到11月种秋延辣椒。经过几年带动,农户陆续开始转型种大棚。王振说:“我们村有耕地面积2300亩,现在温室大棚面积由以前的30%提升到70%。没大棚的人家,大多是家里没劳动力或已经外出务工。贫困户中除五保户,40多户家里有大棚,每棚每年最少纯收入可达5000多元。”

如今走进康甘村,一眼看去,全是白亮亮的棚区。人们腰包鼓了,生活要求也高了,康甘村党支部书记康强谈到村里的变化时说:“这两年村民的生活变化很大,全村有1/3的人有小车,2/3的人在城里买了房。”

3年过去,王振第一个愿望基本实现。王振说:“组织派我们下来,不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而要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和谐发展。我们不仅要管贫困户,还要管其他群众,让他们感到党的温暖。”去年村里有妇女患乳腺癌。王振知道后,帮她跑合疗报销,又到医保局和民政局帮她办理大病救助,让她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通过第一个、第二个愿望的实现,让那些背井离乡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让他们愿意回家安居乐业,是王振、也应是所有驻村书记的愿望。

新闻推荐

种好山药奔小康

本报记者刘虹山药是好东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可补脾养胃、生津润肺,有补益强身之功效。因而华州柳枝镇的山药产业,当然也...

华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州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