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脚上的情怀 — 妈妈纳的千层底

渭南日报 2020-01-10 01:16 大字

本报记者姜晓周佳

从打浆子糊袼褙、拓鞋样剪裁,到沿口缝合、楦鞋定型,那双曾流传在歌词中“妈妈纳的千层底”的手工布鞋,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成为儿女们穿在脚上的情怀。

“老手艺不能失传,小情怀也能做出大文章。”李宁军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土生土长的北方汉子,他曾穿着土布鞋“走天下”,现如今,他要带领那些做布鞋的母亲们闯出更广阔的天地。

1976年出生的李宁军是华州区人,从学校毕业后按照家人规划,在当地当起了医生。但在2003年,李宁军不顾家人反对,辞去稳定的工作,决定去看看外边的多彩世界。他只身去了西安,做起了销售、策划,一干就是十多年,在外谋生的苦辣酸甜,如今也只能化作李宁军口中长长的一声叹息。

直到2014年,李宁军又决定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在外拼搏这么多年,他终于明白,“在家乡,依然能干出自己想要的事业!”

回到家,到底要干什么呢?

李宁军想起来,有朋友送给他的几件工艺品,其中有双土布鞋,简朴而实用,如果再结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养生理念,这肯定会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018年年底,李宁军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好友牛红波,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轰轰烈烈地干起了“大事业”。

“妈妈纳的千层底”,首先保证必须是百分之百的纯手工打造,这就需要一大批农村妇女加入。这时,临渭区崇凝镇政府向李宁军抛出了橄榄枝。

崇凝镇地处秦岭北麓,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和特色农产品,其中,手工布鞋就是代表之一。

当地属于旱塬地区,靠天吃饭,收成几乎没有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除了农忙时节大多时候都闲置在家,“如果能把我们镇上这些妇女组织起来,茶余饭后干她们本来就熟络的活,给生活找一些乐趣,也增加她们的收入,这是好事情,作为当地政府,我们是大力支持的!”崇凝镇党委书记冯宏康和镇党政办主任杜卫刚看到了这个“小产业”背后的“大实惠”,他们愿意以政府名义牵头,带领镇上的留守妇女,一起加入到李宁军的队伍中来。

就这样,李宁军通过“关中布鞋”这一产业链,以崇凝镇为核心,辐射渭南市农村留守妇女,年龄在50岁以上、不能进行重体力劳作的妇女,有手工制作能力的贫困户,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今年65岁的常会冉是崇凝镇靳尚村人,以前做手工布鞋给孩子们穿,尽管没有买的鞋时尚,但舒适、透气的感觉一直深受家人的喜爱。做了几十年手工布鞋的她,如今年老了却未曾想,“我们农村妇女人人都会的这个本事还能挣钱!在家把孙子看了,一天两顿饭做了,月底还把工资拿了,真是美得太!”

同常会冉搭档的还有同村的杜瑞玲、张雪稠,裁剪鞋底、鞋样、搭配每双鞋的工料,还要定期为新加入团队的村民培训,她们忙得不亦乐乎。

2020年1月8日,新一批培训会如期举行。61岁的王淑霞学得很仔细,她认真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都是我们轻车熟路的活,简单了解下就能上手。纳个鞋底10块钱、做个鞋帮10块钱,还有绱鞋、沿口,一双鞋下来咱至少挣四五十没问题,一个月至少做十来双鞋!我现在多少挣一点,给孙子买零食、自己吃个羊肉泡馍,多好啊!”

为保证布鞋质量,李宁军采取了统一供应原材料,提供制鞋样品及技术支持和指导,并由技术人员统一按标准回收,计件付酬,让村民无后顾之忧。

布鞋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周边受益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李宁军和牛红波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在沿用经典传统款式的同时,他们还将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设计“关中八大怪”“秦风‘盛唐’”“关中印象”等历史为轴线的产品。同时,销售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要让“关中布鞋”成为渭南的代表,走向更大的舞台。就像《关中老布鞋》所唱的那样“听渭水我来到这世上,平川峁梁老布鞋是最美行装,情作鞋底爱是帮,步步踏在娘心上,走完日头走月亮,脚跟总沾着黄土香,关中老布鞋,走千山走得人生坦坦荡荡……”

新闻推荐

华州区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本报讯(记者刘虹通讯员尚美玲)12月16日,记者从华州区了解到,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

华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