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辈子放不下的皮影世界

各界导报 2017-06-23 06:13 大字

汪天稳演示“推皮走刀"技法 实习记者 韩丹 摄

汪天稳皮影作品

□ 记者 满淑涵

要说刻皮影,他被人们赞誉为中国第一刀。

据史料典籍记载,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则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出生在华县陈家堡村的汪天稳似乎对皮影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共鸣:30厘米见方的头茬,或表现秀丽文静,或显示威武强悍,或暗藏狡诈阴险,半边人脸上刻画出忠奸贤恶。从爱看爱刻到保护传承,用他自己的话说,“皮影就是长进骨子里的爱好,一辈子放不下。"

11岁拜师学艺

汪天稳至今忘不了1961年初冬的一天,按照当地拜师学艺的规程,四样礼、三叩首后,他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占文的关门弟子。那一年,他11岁。

在位于当时西安市东大街菊花园街的陕西省傀儡艺术剧团,汪天稳开始了高强度训练。除了勾线、刻点等基本功练习外,每天早中晚三次推皮训练从不间断。

“推皮走刀"是华县皮影雕刻的独门技法,相比于其他流派的拉刀刻法,这种手法对推牛皮的手劲、手感要求更高,刻出的线条圆润有致,大弧度曲线更能显现流畅美和韵律感。“为了练就推皮功夫,师父用绳子给我的左臂下方捆上两块砖头,以增强我的臂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又在左臂的上方再加上两块砖头,四块砖头加起来足足有20多斤重。"

磨刀不误砍柴工

1963年,正赶上“四清"运动,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牛鬼蛇神全都被打倒,皮影传统剧,不能做了。不忍放下刻刀的汪天稳于是转做现代皮影。“反正我始终都在刻,我可以随时代潮流而变。"后来,汪天稳在部队当了六年模具钳工,虽然再无伏案雕刻的时光,但跟着钳工师傅熟练掌握了各种钳工工具的使用方法。他常常感慨,这段经历对他日后改进皮影雕刻工具“帮助很大",提高了雕刻效率,保证了作品质量。

从艺50多年,汪天稳已经记不清换过多少刀刃,在他的刻刀盒里,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有几把刻刀还是师父传给他的。“后来跟我学艺的,我要求他们先从磨刀开始,手中有利器,才能使作品形象更加灵秀生动。"

承上启下做好传承

汪天稳在做皮影方面有极高天赋,14岁时已能够独立完成《白毛女》《血泪愁》《三打祝家庄》等作品。盘点主要成就,他觉得1982年受邀为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负责设计、刻制《孙悟空大闹天宫》全套的经历感触最深。“不知什么原因,到刻画的时候牛皮比要求尺寸收缩了两尺多,眼看要到交工时间,急得人整宿整宿睡不着。"在得到师父李占文指点后,汪天稳慢慢平静下来,终于在制皮环节找到问题症结。“克服困难总是会让人更自信。"之后创作的《樊梨花刀劈杨藩》获中国轻工部旅游产品优秀设计一等奖,并受邀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博物馆整理鉴定馆藏明清时代皮影数千件。因此有人说,汪天稳就是“活的皮影博物馆"。

对传统的继承,对美的形式的创新,形成了汪氏皮影的独特艺术风格。为了让传统手艺融入时代,他结合时尚元素为腾讯刻了国漫IP《狐妖小红娘》,今年年初还为百度首页刻了新年小短片《酉鸡的传说》。“这一辈子就好皮影,每天不看几眼,不动几刀,就觉得心里头像缺个啥。"前不久,汪天稳应邀参展第57届威尼斯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由他独立创作的《风雨雷电虹》《变化》和合作作品《七座山》《逍遥游》《不息——移山填海》等系列牛皮镂刻作品受到观众热捧。“要让叫座叫好的皮影作品从静态艺术变成活态艺术。"他还有一个畅想,就是从敦煌壁画汲取艺术养分,编排出精彩的戏剧,让皮影在声光电的交相辉映中重新动起来。

新闻推荐

陕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74项省级520项县级4150项

本报讯(记者张电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昨日获悉,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华县皮影戏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华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