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安市场的 皮影剧社 □王进升

西安晚报 2017-01-15 00:00 大字

案板街西边曾有个“平安市场”,其东南角为市场东门,用砖木建成,约5米高,宽度可以通过一辆马车。市场为长方形,东边一排是店铺,销售的是日用百货、布匹鞋帽、杂货等,西边则是一些小摊点。在这个市场内,来自华县的知名老艺人谢德隆曾搭台演出皮影戏。

解放前,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比较盛行。农村中的红白喜事,大都邀请皮影艺人来演出助兴。皮影戏表演简单、易行,戏班一般由5-6人组成,若有人邀请演出,表演者自己或雇一个二轮马车,连人、乐器、牛皮影,装两个木箱就拉走了。戏台也简单,没有固定的戏台,马车、木船、竹席便可搭建而成。解放后,皮影戏演出渐渐减少。

当时,关中华县华阴有个知名的皮影社,叫“谢德隆皮影社”,其社长叫谢德隆,助手叫卢成富。他们为了生计,解放初来到西安平安市场演出,在北门内西边搭建了一个小戏台。观众席不设座椅、凳子等,来看演出的百姓自带小凳,每人收两角钱,有时因看戏的人太少,观众也可以点戏,我当时便看见有人自掏二元点一折戏。演出时如遇到停电,便点一个油灯,用来照明。该剧社主角便是社长谢德隆,剧本放在他面前,他边翻看剧本边唱,还要打边鼓、敲铜锣、弹月琴,整台戏基本都是他一人操作的。另外便是拉胡琴、敲梆子、打小锣及操作皮影的帮手。

当时主要演的是清朝嘉庆年间陕西省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的作品,他的剧作统称十大本,主要有《万福莲》《白玉钿》等。该皮影社在此处演出一段时间后,因为当时东大街剧场比较集中,如易俗社、五一剧团、三意社、尚友社等,受他们的影响,皮影戏无法继续维持。年,政府为了帮扶民间艺术,解决民间艺人的困难,在该市场内东北角,用木架席棚搭建成了一个“德隆皮影剧场”,这对皮影戏来说,是破天荒的。因为有了剧场,有了舞台,牛皮人影的大小也变了,原来高约厘米,现在增高到厘米。演唱过去是一个人,生旦净丑均由一人负责,后来则分角色演唱,而且剧社也增加了座席,观看更舒服了,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去看过几次。后来因为观众越来越少,剧社最后还是解散了。该皮影社的工作人员,政府给予安排接收单位。省文化厅为了弘扬“碗碗腔”(也叫“灯碗腔”、“阮儿腔”)艺术,在省戏曲研究院组成了眉碗剧团,将谢德隆聘请到省戏曲研究院当顾问,指导排戏。由他和李瑞芳、蔡志成主演的《金碗钗》,其中的一段“借水赠钗”我依稀可以记得,曾轰动一时,久演不衰。

“文革”中,谢德隆被遣返回华县原籍,后平反又回到省戏曲研究院。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原籍华县交斜镇。

新闻推荐

炎炎夏日华县大明镇一片椒农繁忙采摘花椒的景象下李村

炎炎夏日,华县大明镇一片椒农繁忙采摘花椒的景象。下李村一老大爷高兴地说“因前期雨水好,今年花椒长势特别好,管理好的地一亩能卖到1万元左右,稍差点的都能卖五六千元,真是个增收致富的好产业”,言语...

华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