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政在老家华县南塬一带有正月十五放天灯的习俗糊天灯

西安晚报 2016-05-23 01:50 大字

□王政 在老家华县南塬一带,有正月十五放天灯的习俗。

糊天灯并不是很麻烦:把一根长铁丝弯成一个锅口大的圈,中间用两根铁丝“米”字交叉着扎紧,再找几根竹篾儿等距离地扎在铁丝圈上,做成一个倒扣的大水缸状的骨架,然后用麻纸把骨架(除铁丝圈这一面外)全部糊起来,天灯就做成了。不过,别忘了在铁丝圈中间的米字条交叉处,用细铁丝固定足够的耐燃物,作为天灯升腾的“油门”。记得村人常用的是破油毡和在柴油里浸蘸过的纸片。

放天灯是过年时村里最热闹的事。待到夜幕降临,人们小心翼翼地把糊好的天灯从屋里抬出来,先是跟着几个兴高采烈、闹闹嚷嚷的孩子,待走到村边空阔的麦场上时,后面的人就簇拥了一大片。麦场上,早有人抱了大堆的麦秸秆在那儿预备着。放之前,先燃一堆火,几个人手执铁丝圈,把天灯放在火堆上方,烘热天灯里面的空气。这时的场面十分壮观——披着新年的第一轮圆月洒下的银辉,一村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一堆大火,一张张喜悦的脸庞也被火光映成了红色。人们笑逐颜开,回忆往年放天灯时的趣事,说着笑话,发出此起彼伏的朗朗笑声。原来有点瘪的天灯随着里面热气的升腾和膨胀,很快丰满起来,也被火光映照成了淡黄色,在热力的冲动下如醉汉一般摇摇晃晃。此时,几个手执天灯的小伙子,立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怕他们捏着铁丝圈的手一不小心松了,把热力未足的天灯放飞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叮咛着、叫嚷着,麦场上弥漫着淡淡的烟草味,也弥漫着笑语欢声,弥漫着浓浓的乡情。

估计热力差不多时,专门有人从火堆里引一把火,把固定在铁丝圈中间的“油门”点燃,燃旺后,一声“放”,天灯凭着“油门”燃烧的热力扶摇直上。一时间,吆喝声、呼号声、口哨声四起,人们随着天灯升空不约而同地仰头,人们又随着天灯在空中的飘移而不由自主地移步转身。天灯越升越高,渐渐地变成了天幕下的一个小火球,稍不留神就混如星斗了。

接下来便是撵天灯。众人还仰着脖子,眼睛被那只在高空中飘移的天灯吸引着,而身边的小伙子们则循着天灯飘移的方向,撒开腿脚向野地里跑去了。一边跑,一边紧紧地盯着空中的天灯,生怕眼睛一离开,天灯就从视线中消失。头仰着、欢呼着、飞跑着。如果说放天灯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年节里新春喜庆的最后一道盛宴,预示着喜庆的结束,那么,撵天灯则是对这道盛宴的咀嚼品味。撵上撵不上是次要的,关键是不想让放天灯带来的那种狂欢戛然而止,更不想热闹的年气顷刻间消失得无踪无影。放天灯一般从正月十二就开始了,一直要闹到十七、十八,几乎是天天晚上放了撵,撵了放。

如今,农村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过年热闹的时间也缩短了,初五初六亲戚一走完,人们就出外打工,或者忙地里的活儿去了,放天灯的热闹和欢乐成了人们永远的记忆。

新闻推荐

盼了27年—— 69岁老人告别“黑户”身份

本报讯(通讯员史晓珊曹飞跃)“盼了27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感谢民警同志!共产党好!共产党真好!”中秋前夕,家住华县柳枝镇毕家村的毕大爷紧紧握住柳枝派出所指导员高宏伟的手,表达着感激之情。今年5月,...

华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