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工序3000余刀雕琢 工艺美术传统戏曲结合华县皮影堪称“中华一绝”
华县皮影《龙》通讯员 程马欢 摄
华县是中国戏曲皮影戏艺术最重要和最早的源头之一。华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以及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为皮影戏艺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是华县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
华县皮影艺术包含皮影戏及皮影戏雕刻技术两部分。
有“电影始祖”之称的皮影戏,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流传在民间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谈历史
上溯宋朝或更早 绵延至今
华县皮影戏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皮影戏的起源目前没有定论,分别有先秦说、汉代说,但没有争议的说法当属宋代。因为有关皮影戏的记载在宋代的文献中较为多见,如宋代的《事物纪原》、《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等书籍中均有影戏的明确记载。由此可以断定,作为影戏表演不可或缺的演具——皮影(影偶)至少应始于宋代,甚至更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皮影雕刻艺人和其它民间艺人一样,地位十分低下,很少有人能在书籍史册中留下真名实姓。所以,早期的华县皮影制作艺人及其工艺流程已难觅其踪,不可详考。
目前,有关华县皮影戏和皮影雕刻的最早描述当为《华县志》的记载:“清乾隆元年至10年(1736-1745)皮影盛行于华州,清末时还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民国期间,演出盛行不衰,最多时县内有班社48家。”也就是在那一时期才有皮影雕刻艺人,载入史册。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华县皮影戏曾受邀前往德、日、法等20多个国家和港、台等地区进行专场演出,还曾参与世博会等大型活动。
论表演
影人活灵活现 音乐悠扬细腻
华县皮影传承人刘华告诉华商报记者,华县皮影戏的表演是由“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后槽”五个人完成(俗称“五人忙”)。共操持月琴、板胡、梆子、碗碗等二十多种乐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如同二十多人组成的乐团。其中,生、旦、净、丑均由前声一人演唱,此外还要操持月琴等五种乐器。幕布上的所有皮影表演都由签手一人所为。
原本造型各异、情态神韵各有千秋的影人活灵活现,配合跌宕起伏、细腻优美的“碗碗腔”,武戏里的横刀立马,马上擒贼,小旦的亭亭玉立、婀娜轻盈,还有善感多思、羞涩文静等情状,甚至打盹酣睡、挥笔弹墨等多种动作跃然眼前,回荡心间。
华县皮影戏的音乐叫作“碗碗腔”,悠扬细腻、委婉动听,诞生于唐开元年间,由一位华州籍和尚在陕西终南山创作出来。宋代《百宝总珍》中有记载:“五尺素缣道喜忧,引得帝王宫中留。杨妃啖荔耳添味,拽弦击碗品华州”。这是中国最早的影戏音乐形式。
说制作
雕、绘并重 经过八道工序
华县皮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代画像石及民间剪纸和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与元素,结合戏曲演变的需要,形成了地域特色独具的造型风格,小巧玲珑,精美细腻,俏丽动人,堪称“中华一绝”。
华县皮影制作雕、绘并重,皮影的制作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一件传统的“雪花纹”影人至少需要雕凿3000多刀才能得到。
手工刻皮影是一项非常磨人性子、锻炼耐心的工作,同时也需要艺术天分、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每一张皮影的背后,是一个个手艺精湛、指头灵活的手艺人,是他们在守护、传承着这个传统的文化财富。
话传承
须兼具多种技能 年轻人不愿学
老一辈皮影艺人跟随时代脚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曾组建女子皮影团,开创动漫皮影先河等。华县皮影艺人一代代传承着从上古社会以来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造型素材与地域风格,从开始制作演出需要的影人、道具,发展为皮影美术工艺品进入市场,形成皮影文化产业链。但轰轰烈烈的发展及宽广的前景,也没能让华县皮影避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传承难问题。
刘华说,目前,华县皮影戏演出传承人和皮影戏雕刻传承人,据不完全统计约有60余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戏传承人20余人,皮影雕刻代表性传承人10余人。
“最年轻的皮影传承人已经五十一二岁了。”刘华说,要学会皮影表演,必须兼具多种技能,懂四五种乐器,至少要学两三年。年轻人根本没人主动学,“有些人学一两节课就不来了。”华商报记者 石云 冯强 通讯员 白妮
新闻推荐
2016聚焦渭南两会 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2月25日开幕,市长李明远作政府工作报告决胜小康起步年更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
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市长李明远作政府工作报告华商报记者 杨托 摄...
华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