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湿地上的“宝葫芦”

渭南日报 2019-10-31 02:14 大字

本报记者 曹超男 实习记者 张超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素有“小江南”之美称的洽川风景名胜区,领略我国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生物种类最多的天然保护湿地的生态美景。

无意之间,发现农家院里房前屋后一枚枚金黄葫芦看起来非常好看,与湿地美景互相呼应,趣味盎然,不禁让人眼前一亮,陶醉其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葫芦寓意着吉祥美好。葫芦者,福禄也。洽川葫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清代,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进一步了解葫芦雕刻艺术,记者走进非遗传承人宋朋杰的葫芦展览室。历史典故、山水名画、花卉、飞禽走兽以及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这一幕幕都被刻画在了葫芦上。走近观察,每个葫芦都与其表面内容融为一体,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在这小小的葫芦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令人咂舌的是国内首创的葫芦艺术灯。刻着精美图案的葫芦,经过细致的雕刻之后,在里面放上灯,灯光与美好的祝愿从镂空处向四处散发,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宋朋杰介绍,在制作时要经过选材、打稿、绘画、刻线、镂空、浮雕、上色、打磨等主要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镂空。他说,葫芦镂空工艺甚是讲究,葫芦皮的薄厚与镂空的力道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要把握得十分准确。有时,制成一个葫芦灯甚至需要十几天的时间。

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成品,让人暗自感慨这技艺的高超和艺术文化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随着洽川葫芦雕刻艺术的不断发扬与传承,洽川葫芦也随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加各种大型会展,屡获大奖:杨凌农高会后稷奖、“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金翼奖、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全国金凤凰设计大赛“金奖”、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国风琴韵“银奖”等奖项均被揽入囊中。

“宝葫芦”大放异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天时——非遗保护备受重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洽川旅游大发展。

2013年,洽川旅游产业的兴起,让宋朋杰看到了葫芦里蕴含的商机,成立了“葫芦社”——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葫芦社”以洽川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开发葫芦工艺纪念品为产业,被授予“中国葫芦文化研究基地”称号。如今,洽川葫芦艺术品已成为洽川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

地利——洽川具有黄河湿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人文交流活动充满活力,洽川与葫芦的故事永流传。

生态旅游让这里人潮涌动。游客来此不仅可以欣赏湿地之美,离开时亦可带走独具洽川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洽川之美回味悠长。《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更是让洽川披上了特殊的文化符号,美丽洽川被赞颂至今,文化底蕴自不必说。而葫芦也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据史料记载,我国考古专家曾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钓得鱼来稳看书,船头稳置酒葫芦”想来是非常惬意的,洽川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如今这里的葫芦不止“稳置船头”更是“勇立潮头”,开启了文化创意产业。

人和——传承人不忘初心,潜心创作,做大做强葫芦产业。

《百鸟朝凤》里有句台词: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这就是说,传承要做到不忘初心、付出艰辛、追求匠心。宋朋杰的爷爷是洽川一带出了名的葫芦雕刻艺人,自幼的耳濡目染,使得宋朋杰对葫芦雕刻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的宋朋杰并不满足于继承祖业,他先后辗转天津、湖北、山东各省,学习葫芦的栽种以及葫芦工艺的综合制作流程,潜心钻研,学成归来,把雕刻、烙画、彩绘、掐丝、沥粉、拼接等工艺融为一体,在国内首创葫芦艺术灯。

不仅如此,由他发起的“葫芦社”为当地人带来了“福禄”。该社主要种植丫腰葫芦、手捻葫芦、油锤葫芦、冬瓜葫芦等20多个品种,为社员免费提供种苗、生产技术等,有偿收购产品,残疾人、贫困户也参与其中。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223人,每年为社会创造220万元的经济效益。

现在“葫芦社”不仅制作有艺术价值的葫芦,而且也根据人们的需求和葫芦自身的特点,制作出葫芦灯、葫芦U盘、葫芦玩具等。把艺术更好地融入生活是宋朋杰的创作方向。

黄河湿地里出产的“宝葫芦”,接了地气,有了灵气,蕴了福气,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注入了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更加美丽的诠释。

新闻推荐

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案例大会召开 “万众瞩目”人气案例奖花落合阳

阳光讯(记者杨月锋通讯员李向南)金秋十月,杭城丹桂飘香。10月23日到25日,第二十七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在杭州黄龙饭店成功召...

合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